今日实时汇率
美元 USD
人民币 CNY
1 美元(USD)=
7.2554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78 USD
更新时间:2025-02-23 08:02:31
股市中,
股票的买卖是很常见的,不少人炒股都想要从股市中获取收益了,所以大家都希望看到
股票行情向好的。炒股的人越来越多了,那么,买卖
股票有利息吗?买卖
股票怎么收取手续费的?
股票交易是股票的买卖。股票交易手续费是进行股票交易时所支付的手续费。股票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称为场内交易;另一种是不通过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称为场外交易。买卖股票手续费股票本身是没有利息。股票交易主要是赚取买卖差价,没有利息收益,比如:买入股票的价格是86元,当前股票的价格是97元,买入1000股,那么股票的收益为:(97-86)×1000=1100元(没有计算手续费)。通常情况下,人们常说的股票交易手续费主要是佣金、印花税和过户费。佣金:各证券公司收费标准不同,不超过成交金额千分之3,单笔最低5元;印花税:成交金额千分之1,买入不收;过户费:成交金额的万分之02。一支股票我用不同的价格买了两次,数量也不同,卖的时候可以分着卖吗在进行股票交易时,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股票的买卖规则。对于股票是否是实时交易这个问题,很多投资者还不够清楚。那么股票是实时买卖的吗?股票什么时候买入和卖出最好?下面就由我们为大家分析:股票是实时买卖的吗?股票交易在交易时间内是实时买卖的。股票的交易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在这个时间段以内,投资者都可以实时进行委托,前提是在股票的涨跌幅限制内进行委托。在11:30-13:00这段时间是股市中午休市时间,期间也可以进行委托,不过系统无法成交,需等到交易时间才可以成交。注意股票实行的是T+1的交易方式,也就是当天买进的股票,需要等到下一个交易日才可以卖出。并且卖出后的资金可以用于另一只股票的交易或者理财,但是不能提现,在卖出股票后的下一个交易日才能提现。股票什么时候买入和卖出最好?最佳买入时间:当大盘或者个股是低开的话,并且在开盘之后不断下跌创至新低,就可以在10上午10点买入、下午14:00-14:30之间买入最好。最佳卖出时间:股票处于高位时,早盘拉升,庄家很有可能进行出货操作,这样的话后续股价就可能会下跌,建议投资者在股票进行一定的上涨之后卖出,时间大概是在11:00左右;下午13:-13:30之间。从股票的交易时间段以及结合股票之前的走势来看,一般9:00-9:30之间和下午的13:00-13:30之间股票变动较为频繁,比较容易受到影响,比如拉升或者打压,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进行交易较好,波动较大,获得收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股票交易主要是靠投资者低买高卖赚取收益,所以建议投资者可以设置止盈止损点,控制风险范围。股票是实时买卖吗可以分开卖,且分开卖的话,一次卖出数量可以少于100股(即1手)。但很少有人这样做,主要是一个交易成本的问题。同一股票买两次,把两次股票的总价相加,除以股数,得出的价格就是股票的平均价。股票卖出时就按此价计算盈亏。知识拓展股票交易是指股票投资者之间按照
市场价格对已发行上市的股票所进行的买卖,包括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股票公开转让的场所首先是证券交易所。中国大陆仅有两家交易所,即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费用内容1印花税:成交金额的1‰ 。2008年9月19日至今由向双边征收改为向出让方单边征收。受让者不再缴纳印花税。投资者在买卖成交后支付给财税部门的税收。上海股票及深圳股票均按实际成交金额的千分之一支付,此税收由券商代扣后由交易所统一代缴。债券与基金交易均免交此项税收。2证管费:成交金额的0002%双向收取。3证券交易经手费:A股,按成交金额的000487%双向收取;B股,按成交额000487%双向收取;基金,上海证券交易所按成交额双边收取00045%,深圳证券交易所按成交额000487%双向收取;权证,按成交额00045%双向收取。A股2、3项收费合计称为交易规费,合计收取成交金额的000687%,包含在券商交易佣金中。4过户费(从2015年8月1日起已经更改为上海和深圳都进行收取):这是指股票成交后,更换户名所需支付的费用。根据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发文《关于调整A股交易过户费收费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5年8月1日起更改为上海和深圳都要收取,此费用按成交金额的002‰收取。 5券商交易佣金: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3‰,最低5元起,单笔交易佣金不满5元按5元收取。一般情况下,券商对大资金量、交易量的客户会给予降低佣金率的优惠,因此,资金量大、交易频繁的客户可自己去和证券部申请。另外,券商还会依客户所采用的交易方式提供不同的佣金率,一般来说,网上交易收取的佣金较低。另外,部分地方还收委托费。这笔费用主要用于支付通讯等方面的开支,一般按笔计算(由证券公司营业部决定收不收,证券公司多的地方,相互竞争,大多取消这项,比如大城市,证券公司少的地方,营业部可能收你成交一笔收一元或五元,比如小城镇)股票买入卖出股票并不是实时交易,是系统随时成交的,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为原则,较高价格买入申报优先于较低价格买入申报,较低价格卖出申报优于较高价格卖出申报,当买卖方向、价格相同的,先申报优于后申报。另外,股票还可以进行集合竞价,在非持续交易时间段挂单,这两种形式都不是实时买卖,需要等到股票开盘才能匹配成交。通过以上关于股票是实时买卖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股票是实时买卖吗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股票交易是按“手”算的,是吗?选择什么样的股票进行投资是赢钱的一个方面,股票的买入卖出时机是硬币的另一面。缺一样就赚不到钱。即所谓选股与选时的问题。先谈谈我对后一个方面的理解,抛砖引玉吧。这里谈的时机是指战略时机,远非战术层面的东西。先提观点:选择在
企业刚刚进入成长期时战略介入,进入
成熟期时战略退出。如同每个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样,每个
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Stages of introduction, growth, maturity, and decline 导入期,成长期,
成熟期,和衰退期(用词不专请见谅)。导入期也是投入期,
企业表现默默无闻,没有知名度,也没有多少
市场。
企业的第一任务是要生存。这个过程有多长,没人知道,80%的中小
企业只有这个阶段,然后就像路边的小草,还没开花,就被踩死了。成长期未必到来,如果有了
市场,有了利润,超过了break-even point,盈亏平衡点,并且
市场和利润越来越大,这个时期就来了。在四个阶段中这个时期的上升斜率最大,有时利润呈几何级数增长,因为基数相对较低的缘故。时间跨度因企而异。
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利润不断增长,品牌也得以建立。各项促销费用,研发费用也通常较高。在
成熟期,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或者缓慢增长,利润也是如此,顾客忠诚度得以体现,大量竞争对手涌现。Merger and acquisition (并购) 也常发生在此阶段。在衰退期,市场份额和利润开始下滑,有时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战来维持市场份额,由于强势对手的涌现或者新兴替代市场的出现(没有这个要素企业能更长久的保持
成熟期)导致客户忠诚度下降。营运费用高企,企业负担沉重。当然,判断一个产品的周期比判断一个企业的周期来得容易很多,不过道理相通。我想说的是,从资金利用效率来看,我们最应该战略介入的时刻正是企业处于成长期的前夜,假如市场定价机制有效的话(短期无效,长期来看是有效的)。我们可以享受斜率最陡的一段升幅。同理,我们战略退出的最佳时间应该是企业进入
成熟期的时刻。当然,你可以选择处于成熟期的股票来买,享受合理的涨幅以及稳定的分红。大多数人也容易为这样如日中天的企业所迷惑而趋之若骛。但你不得不承认,你的资金应该有更合理的去处。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少投资blue chip, 大型蓝筹股的道理。现在买MacDonald或者Coca-cola,就算是Buffett, 你还能期望当年的收益吗?Buffett对于Coca-cola的做法好像是要陪企业终老,我不敢苟同。当然, 投资是一把double-edged sword,投资blue chips,由于这类公司较为透明,运行较为成熟,投资者可能获得稳定的回报;而投资成长股则可能获得超额回报,但不太容易看的清,踩空了翻船的事情时有发生。我的看法是,投资者一直让投资伴随企业到成熟期甚至快进入衰退期的话,很可能自己的投资也会失去成长性,而进入stage of maturity。某虽不才,但能身体力行。投资于张裕B和天士力的做法正是这种投资哲学的体现,当然成效如何有待检验(目前投资收益分别为288%和135%,时间为14个月和19个月)。买入时我基本确认这两个企业已经进入成长期,企业只要不断成长,现价不太高估,我就不关心大盘1000点还是5000点。我也告诫自己,就算自己在某只股票上赚了1000%甚至更多,但决不和股票谈恋爱,当我判断(判断错对是另一回事)企业进入成熟期时我会卖出而不顾自己骄傲的感受(其实就是虚荣)和情感因素,道理很简单,一定还有处于成长前夜的股票的。投资者的第一原则是要对投资负责,而不是对企业负责,the point is to optimise your investment 这算是我的一点个性吧。如何判断一个企业处于哪个时期呢?呵呵,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比如
中集,你就很难定义,它的业务量和利润额已经不小了,市场份额也很高了,但它适时地推出了新兴业务,延伸了自己的市场。对于普通集装箱,毫无疑问这个产品进入了成熟期,但这个企业现在不仅是集装箱了。如果没有这个战略腾挪,我说你别买了,现在我不敢说。集装箱业务从star变成了cash cow, 但他又培育了半挂车这个problem child/question mark, 难说不变成另一个star的。 总体上,我感觉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成熟期,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倾向于中国资本市场定位水平可以高一些。如果我们把中国证券市场本身看成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有人认同吗?但是要找好企业,因为不好的企业走不完四个阶段就完了。我还是斗胆谈一谈这个问题。总体而言,企业是否进入成长期,我看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1. 市场在快速成长吗(包括已有市场和由新技术革命衍生的新兴市场)?2. 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术手段得当吗(包括利润导向,产品结构,激励机制,企业战略执行力等因素)?两个因素都具备了,就有可能得到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双线快速增长。对于业务单一型的公司,处于什么时期相对容易判断一点。主要看他的主导产品/服务的市场是否趋于饱和,他的主导产品/服务的市场份额是否趋于饱和。比如中材国际(有所得罪了,这个票现在表现很好,呵呵),其主导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要不怎么有“夕阳”工业一说呢?国内的基建潮已至高峰,公司的国际份额也已不小),但其市场份额仍然有提升空间(由企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带来)。如果企业主导产品不变,那么即使企业没有走完成长期,至少也离成熟不远了。何况这个产业的国内部分受政策影响偏大。我个人判断中材国际的水泥工程业务用不了3到5年就将进入成熟期。问题是,企业经营者清楚的看到了吗?Yes, 我们应该做这样的假设(要不他没资格坐在那把椅子上),那么下一步就是要看企业将要培育什么新业务了,这种新业务的市场有多大,企业在新业务上的竞争力如何,这种新业务和原有业务有多大关联性(这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观张裕,国内葡萄酒,保健酒等市场可谓方兴未艾,目前以年均约18%的速度增长。张裕的国内市场份额虽然第一,但也仅20%左右,有提升空间。而张裕的利润提升速度显然超过了市场份额增长,这说明企业的成长是良性的。张裕的国际化刚刚起步,也有提升空间。在解决了产权机制和激励问题之后(尽管有许多人诟病),企业明确了利润导向,完善了产品结构,并且加强了执行力。06年年报显示三费增长得到了控制(占比仍然有下降空间),毛利率则得到了提升(仍然有较为确定的提升空间),应收帐款和负债率均显示企业的财务稳健。高分红则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现金流的健康和赢利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profit is a matter of Chinese peculiarity)。因此我说,初步判断企业处于成长初期,尽管张裕并非没有缺点。说个简单直观的办法来参考业务单一的B2C型企业,那就是看广告。企业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时候,广告篇幅长,因为人们不了解;而成熟期的企业篇幅短,是reminding advertisement,因为仅是要提醒人们记住这个品牌,这个企业。比如宇通的几个广告较长,告诉你一些信息,旨在建立品牌,而nestle的咖啡广告有时就剩了一句话,一个画面,旨在提醒并维护品牌忠诚度。你觉得宇通的客车和雀巢的咖啡哪个成长性更好呢?我有点偷换概念了,把企业换成了产品,就那个意思吧。判断企业是要扎根于判断主导产品之上的。对于多产品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判断起来要困难一些。需要分清主导业务和次要业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各自成长前景,不过道理是相通的。根据波士顿矩阵提示,企业产品或服务可以分为四种:stars (明星业务,市场成长快并且市场份额大),cash cows (现金牛业务,市场稳定或者无大增长但市场份额大),problem children/question marks (问题小孩或者问号业务,市场成长快但市场份额不高或者尚未形成良好的现金流),以及dogs(狗业务,市场成长及市场份额双低,有可能形成现金漏洞)。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四种类型可以相互转换。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情况推出新业务并且调整产品/服务结构。比如上面提到的
中集,他的集装箱业务基本上是属于现金牛,市场份额大但增量不大,如果企业没有新业务支撑,显然他已经不再适合投资了。优秀的管理层总能未雨绸缪,提前预见未来并且作好准备。因此我们看到
中集适时地培育了道路运输车辆这个新业务,现在可能尚未形成良好的现金流,是个question mark,但有可能转换为明星业务。同时由于产品比重的变化从而带来了结构的调整。所以不能简单判断
中集的成长期已过,至少他的部分业务是具有成长性的。类似
中集的还有港机。再比如重庆啤酒,他的啤酒业务是个 cash cow(西南市场占有率为45%),正在培育的治疗用乙肝疫苗是个典型的question mark。如果这个新业务培育不起来,或者不能形成良好的现金流,或者这个业务占比过低,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处于成熟期的。反之,则企业处于成长初期。问题是,这里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事实上新业务处于导入期(二期临床还没完,上市还早),风险仍然很大,生物医药产业天生又具备高风险性(天坛生物的疫苗倒是上市了一段时间,较为成熟,但死了个人,股价马上从07年3月27日的3098元跌到了3月30日的2515元),因此重啤的新业务客观上是具有双重风险的。比较重啤和中集的新业务,应该说重啤的风险更大,回报可能更高(目前只是可能)。而两个企业的新业务中,中集的新业务和旧有业务多少是呈现一定相关性的,啤酒和生物医药又有多少关联性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是个大问题。所以尽管难以断定重啤处于哪个时期,但综上所述,现在应该不是战略介入的时机。为什么我不提倡在企业处于导入期就战略介入(往往价格更低),是因为风险过大,具有赌博性质。有人认为,介入股票一定要结合市场,当市场低迷时,容易低估,反之容易高估。这话不错,但未免小家子气了点。真正的战略介入不应该首先看市场脸色,而是要首先看企业的成长。因为市场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成长的,尤其是高速成长的,总是容易被低估的。当然这话不是说任何时候以任何高价格买入高速成长股都是合理的,价格/价值比始终是价值投资的核心,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取2001年6月14日和2005年6月6日这两个间隔约4年的特殊的日子。前一天上证指数冲高至224512(标志着上一轮牛市的顶峰和新一轮熊市的开始),收盘220211点,后一天上证指数冲低99823(标志着熊市的最低谷),收盘103438点。以收盘点位计算,指数回落5298%。同日深成指数收盘分别为473498点和272920点,回落4236%。4年熊市下来哀鸿遍野,个股惨不忍睹。但我们发现这样一些股票,他们在那两个日子里的收盘价格分别为(为方便比较,全部复权处理): 2001年6月14日 2005年6月6日 上涨%烟台万华 3430 4106 1971%伊利股份 7160 8047 1239%中兴通讯 6112 7917 2953%云南白药 5624 7784 3841%盐湖钾肥 2153 3478 6154%金融街 3719 4891 3151%双汇发展 2670 3997 4970%振华B 1457 2529 7358%中集B 4387 12286 18005%张裕B 1208 1804 4934%这意味着,在4年熊市中,在大盘下跌约一半的过程中,持有上述股票仍然有相当不错的收益。换句话说,完全看市场脸色行事的人,就算4年前成功逃顶4年后成功抄底,他们仍然要为这些股票付出更高的价格。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在这4年中是高速成长的: 2001年净利润(亿) 2005年净利润(亿) 4年复合增长%烟台万华 101 618 5729%伊利股份 120 293 2498%中兴通讯 570 1194 2030%云南白药 075 230 3234%盐湖钾肥 081 516 5887%金融街 151 409 2830%双汇发展 171 371 2137%振华B 192 1208 5837%中集B 543 2669 4890%张裕B 172 312 1599%我们看到,复合增长率最低的张裕也达到了16%,钾肥,振华,万华三家高达57%以上。由于上市时间较晚,苏宁,金发,茅台等等成长股并未列入。有意思的是,这批样本企业和中国证券市场上的tenbagger 企业有着惊人的重复度(参见本人tenbagger的帖子)。当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乌鸡变凤凰的事情是能够发生的,同样我也决不相信这些企业能一直高速增长,我会保持对于这些企业的长期跟踪。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战略忽略市场因素而去全力搜寻这种高成长的股票呢?还是跟随市场趋势进退有序呢?姑且不论两种方法操作的难易度,至少在这些高成长股中,市场中的“精明者”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所以我的结论是:无论市场如何,高速成长股都值得持有。50%的市场爆跌下,你仍然找不到比持有这些高速成长股更有效的办法。有时花时间去琢磨市场还不如潜心研究企业,找出企业的快速成长时期。然后战略介入,简单持有,直到企业失去成长性,进入成熟期,再战略退出。这样远比不切实际的期盼每次都能成功逃顶,成功抄底的做法来得简单有效。大智若愚。这个道理不是什么人都懂的,呵呵。当然,买入成长股不等于一切结束,无须跟踪。一方面,不会有永远高速成长的股票,我们买入的企业随时在发生变化,成长期没有固定长短;另一方面不同企业步入成长期的步调不会一致。两方面因素结合,会导致不同企业的价格价值比发生变化,从而带来预期投资回报率的变化,这样就使得我们持有某一只股票的时间跨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会相对长一些而已。因此buy and hold只是表象,内功是不表现出来的,只是buy and hold的话,无论如何,都应该送一顶伪价值投资者的帽子,呵呵。我也反对看图选股或者跟随趋势选股,或者所谓在研究企业基本面的基础上,结合技术面因素和市场趋势作出决定。我一再坚持认为,个股的短期走势受到太多短期因素影响,理论上说,人们是无法明辨各种短期力量对比的,即使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市场趋势,你也很难把握个股的趋势,所以我对股票短期价格走势基本持不可知论态度。这也是我反对无论出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投资还是投机股票而运用技术分析的主要原因。人类证券史本身发展至今,找不到一种技术分析方法而放之四海皆为准绳,也找不到一种技术分析一再有效。这个道理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简单。反证法也将轻易揭穿这种信念的虚伪:如果真有一根一再有效的四海皆可的准绳,100万一根也好,1000万一根也罢,只要你我负的起,你我还会有其他选择吗?至于市场趋势,我还是慎言一些:短期内有一定实战价值,但不适合所有股票。毕竟研究市场从根本上来看,是在研究价格,你永远无法从市场趋势中研究出企业/股票价值。之所以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不可为而为之的动作,大概只能从人性角度或者心理层面去寻找答案了:人们,尤其是投资股票的人们,大多具有贪婪而懒惰的本性/心理。就算你明确告诉人们,世上没有Midas Touch(金手指),但你永远无法使所有人不相信其存在。话说回来,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永远感激搏弈派,趋势派,技术派的信奉者的,正是这些人一手导演了市场短期错误的可能性,从而带来市场长期纠错机制的必然性。否则市场的一切始终都是合理的,又怎么产生超额回报/超额损失呢?怎么诞生Warren Buffett 这样的虚拟经济市场英雄和无数非自然死亡的投资失败者呢?选择优秀企业,当其处于成长初期介入,从长远看,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因为市场不大可能给予处于这样时期的企业过分的估值水平,如果身逢熊市,更应该窃喜了,你很可能得到更好的价格,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付出一点时间成本,仍然能赢回超额利润。同样,在企业成长期走完或者刚进入成熟期而离场也是明智之举,这时企业的合理市盈率往往会向20倍以下靠拢,如果身逢牛市退出,你就得货了,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你至少能锁定利润。然后去找下一个成长的企业,复制你的成功故事。冀望超额回报,在我看来,只是两点内容:1.找到成长的企业 (选股);2.定位企业的成长(选时)。今天谈的主要是定位企业的成长,也即选时。我的言论有局限性,针对的是追求合理超额回报的一群投资者。而选时的问题还包括追求合理稳定回报(比如高分红)和追求非理性超额回报(比如市场热度膨胀状态下的题材,重组)的人,这里涉及到常用估值方法,市场趋势,产业环境,以及一些无法说的清道的明的事情,本人并不在行,故此不在此帖讨论范围之内。有时间的话,再谈谈选股的问题。一般来说买卖双方成交股票的数量,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 ,是按照手计算。购买量必须是100股的整数倍,100股也被称为第一手,所以通常最小购买量是一手。买入和卖出的区别在于卖出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的股票,即可以使用1股和2股。没有100股这样的限制。扩展资料:股票交易时间中国的股票开盘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从9:30--11:30,下午是:13:00--15:00,中国所有地方都一样,以北京时间为准。每天早晨从9:15分到9:25分是集合竞价时间。所谓集合竞价就是在当天还没有成交价的时候,你可根据前一天的收盘价和对当日股市的预测来输入股票价格。而在这段时间里输入计算机主机的所有价格都是平等的,在结束时间统一交易,按最大成交量的原则来定出股票的价位,这个价位就被称为集合竞价的价位,而这个过程被称为集合竞价。集合竞价规则参看集合竞价条目。匹配原则是买方价高优先,卖方价低优先,同样价格则先参与竞价的优先,但整个交易过程不是分布进行匹配,而是是竞价结束集中匹配完成。集合竞价时间为9:15-9:25,可以挂单,9:25之后就不能挂单了。要等到9:30才能自由交易。-股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