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2476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80 USD
更新时间:2024-11-22 08:02:31
大家好,我是看**爱较真儿的廖宇。 最近在追新剧《流金岁月》,好看,有意思,细琢磨还有点儿吓人。 一个双女主,有关爱情和职场的故事,乍看挺俗套,可我为什么说吓人呢?看完第一集我就认定要追下去?因为故事形式很轻松,但内核却足够凌厉。 准确的描绘出一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且难以跨越的圈层现象。 故事开始,两线并进,由刘诗诗和倪妮分别饰演的一对从小一起上学长大的好闺蜜。 前者是富裕家庭出身,不知人间疾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举蒋南孙,后者是想抓住一切机会脱离十几年寄人篱下生活的现实女生朱锁锁。两闺蜜虽然一起成长,情同姐妹,但两个姑娘的圈层不同,为整个故事自动加上一种戏剧张力。 首先,一个追求爱,一个逃避爱。共同成长的同龄人为何选择差异如此巨大?不是选择问题,而是圈层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咱们看事实: 两人一起大学毕业。 蒋南孙 ,准备考博的建筑系高材生,从小到大不愁吃穿用,到了该恋爱的年纪自然去追求美好的爱情,看上了同校的学生章
安仁(杨玏 饰),有上进心,有上升空间,但出身确实有限。痴迷于股市的爹不断给她介绍精英人士,可她偏偏不选,相信有情饮水饱,只要感情真,钱不是问题。 朱锁锁 ,自小被母亲抛弃,父亲自己逍遥把小锁锁寄养在舅舅家十几年,每月寄些生活费。她到了该恋爱的年纪却避之不及。因为惦记她
的是舅妈的妈宝男儿子,她的表哥。当然,舅妈养她那么多年也不是没这样的想法。但您说这样的爱能接受吗?接受了自己不就成了“童养媳”了吗。但她有的选吗?至少先做到独立才能做选择吧。可在寸土寸金,精英汇聚的上海,谋份能租房的好工作谈何容易。 所以对于锁锁来说,感情真不真不重要,有没有钱才是问题。幸好她生的不是一般的漂亮。 看见没?两个人设往这一立就有好戏看。什么戏? 圈层带来的那道看不见的屏障,和跨越这道屏障所要付出的代价。 既然屏障看不见,这戏怎么演,所以我说这剧的主创牛(《我的前半生》的导演和编剧)。这个圈层其实存在于各个角落,大,能大到你的身家排面,这个还能装一装。小,能小到每天离不开的一顿饭,别看小,这个还真不好装。 别说,主创就巧妙地找到了这个不好装的场合,也是中国人比较在意的社交——吃饭。蒋南孙和朱锁锁各自去了两个不同的饭局,一个是家宴,一个是同事聚餐。 蒋南孙有钱的小姨(袁泉 饰)在高档会所设宴,而蒋南孙的穷学生男友根本就没入蒋父的法眼,对于他所说的努力奋斗,给南孙幸福这样的话,在蒋父心里这些都是“虚”的,并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不要喊口号。毫不委婉的直接支开他,换句话说这样的饭局他还没资格吃。 出席饭局
的是蒋家三口以及与小姨在海外相识同圈层的精英小伙王永正(杨祐宁 饰),他正好也是学建筑土木工程的,所以是蒋南孙大学的助教,又在帮小姨设计民宿。席间精英小伙随手在餐巾纸上画了个草图,主张把三室一厅隔成两个半的套间,中间加一个公共区域,提高生活品质和附加价值。 小姨小心翼翼的把餐巾纸收好。 而在此前,蒋南孙的男友尽心尽力的弄出好几张像模像样的设计图纸,主张把原本三室一厅的房子隔成四间半的套间,够九个人住,经济又实惠。我们再来看看小姨的神情。 没错,同样作为设计师,两人的理念完全不同,或者说对于客户需求的理解完全不同,精英圈层的小姨要
的是的品质和价值! 于是这顿家宴也围绕着房产,格局,股市,投资,价值之类的话题进行。在蒋父心里这才是“实”的,而伴随着这些话题
的是优雅的背景音乐,安静的用餐声和水晶杯的清脆声。 而此时此刻,在一间喧闹的火锅店中,朱锁锁为了给找到工作的表哥撑场面,假扮其女友参加同事聚会。出席
的是各自携带女友的IT男同事们,各个见了锁锁这样的美女两眼放光。 而他们的女友也都是IT圈同事,席间谈论的都是今天下午的代码为什么会出bug?伴随这些工作话题的是周围的声声鼎沸和女友们对于美女锁锁的各种防御性表情。 两桌饭,吃饭的排场,谈话的内容,不动声色的就铺陈出了圈层的差异。编剧水平没得挑呀!如果你觉得这对比还不够强烈,编剧接着又用另一场家宴来完全揭示为什么圈层在吃饭这件小事上不好装。 蒋南孙终于把男友领回蒋家吃饭,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西装,留着干净整洁的发型,加上干净整洁的长相和彬彬有礼的言谈,这不是挺好的吗? 可饭还没吃,一张嘴就立显圈层的差异! 面对一桌十几道丰盛的菜肴,章
安仁礼貌的说不必特意为自己准备这么丰盛,奶奶说就加了一道狮子头。 蒋南孙也说平常就是这么吃的,尬不尬?其实不论章
安仁的心态还是礼貌一点问题都没有,出问题的是他与蒋南孙根本不是同一圈层。 不信?接着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他看蒋南孙喝黄酒问道,你什么时候开始喝酒了?这是真关心,没半点儿毛病。因为蒋南孙确实平时不喝酒。但蒋南孙说,今天吃醉蟹,必须喝点黄酒解解寒气。哦,那我也来一点吧。尬不尬?可能对于章
安仁来讲这是瞎讲究,可对于蒋南孙一家而言,这是习惯,甚至是常识。还不够讲究?接着看。 准备这一顿丰盛家宴的是蒋家的阿姨,她端上最后一道青菜,用的是长盘子装的,奶奶和声和气地说,圆盘子没有了吗?怎么用装鱼的长盘子装炒菜呢?蒋南孙都尬了,于是小声对章
安仁说,奶奶穷讲究。 这话一点都没错!穷是真,蒋家跟大富大贵比确实一般,但讲究也是真,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他家在上海复兴路的祖宅就知道,也是富裕了几代人的家庭。所以蒋南孙这句本身想缓解尴尬的话,在章安仁听来更尬,我脑补了一下内心潜台词:如果你们家这叫穷讲究,那我们家过的那还叫日子吗? 说实话,蒋南孙没半点瞧不上章安仁的意思,瞧不上的话死心跟他图什么呀?反过来章安仁作为一名靠自己努力奋斗留校任教,年纪轻轻就能在上海郊区买房的青年人,讲文明,懂礼貌,求上进,也真的没挑。可为什么相处起来就那么的变扭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道你看见摸不着,但你绝对能感受得到的屏障——圈层! 变扭来源于这不是你能选择的,也真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 首先想突破圈层,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父母是每个人的人生无限可能的起点,同时也是人生高度的天花板。换句更难听的话说,绝大部分的孩子是很难超越父母的,但这是实话。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样东西,一种是生理学上的基因,长得像你这件事基本没法改变。而另一种是 社会 学上的基因,比如孩子会继承父母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人脉,圈层等等。这个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比如受教育。这一点目前来说我国的环境和机制就特别好,九年义务制教育已经改变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圈层。 比如蒋南孙的男友章安仁,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他已经从一个可能比较贫困的圈层跨越到知识分子这个圈层,他的生活跟自己和同圈层的小伙伴比起来也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海能有套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能交往蒋南孙这样的富有圈层的女友,后续我猜测还可能跟海外回来的精英小伙王永正成为情敌。 但通过教育跨越圈层的效果也不会特别大,能跨越自身的圈层,但一般来说很难再往更高的圈层飞跃。因为教育的效用是让你的知识结构和 社会 基因不再是完全继承于父母,于是你有了比父母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同学校友。但它做不到的是来自圈层本身的教育,也就是说某一圈层的父母只能传授给你这一圈层的人生经验,比如说商人圈层传给孩子的是商海浮沉的经验,而工薪阶层传给孩子的是勤俭持家的经验。 所以章安仁不理解蒋南孙家为什么一顿家常便饭要吃十几样菜。无疑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者的圈层传授给孩子的是挣钱技能,而后者传授给孩子的是如何维持生活,都是一代一代传,那您说能一样吗? 所以这是普遍规律,虽然教育的意义改变圈层,功德无量,但它改变不了的是突破圈层壁垒,下面还是举个章安仁和王永正例子。 章安仁通过揭发王永正的违规让自己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我认为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根本没问题,一,本来就是王永正违规操作在前,揭发没有任何不道德;二,从某种角度而言从底层奋斗上来的章安仁深知上位的不容易,留下任教对于玩世不恭的王永正来说可能并不算失去什么,但对自己而言这就是跨越圈层的敲门砖。 但蒋南孙就体会不到章安仁今天的来之不易,甚至还认为这是人品问题,觉得章安仁太过精明,她就不想想不精明的话章安仁能有今天吗?这正是从小生活的圈层不同才导致看问题角度的不同。所以蒋南孙开始对王永正心怀愧意,而且看到王永正能如此洒脱的看待此事,内心难免不会起变化。但事实是她完全忽略了留校任教对章安仁来说就是命,对王永正来说只是一件不如意的事。当然,这个差异同样来自章安仁与王永正圈层的不同。 说白了就一句话,圈层的不同还导致了试错成本的不同,章安仁一步都不能错,错了就有可能打回原圈层,而王永正再怎么错,他还是属于自己的那个圈层。因此,我根据这个规律判断章安仁和蒋南孙的感情肯定会出现问题!而且剧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当明显的征兆。 蒋南孙搬到了章安仁的房子去住,家徒四壁。章安仁说先凑合合,闺蜜朱锁锁慷慨解囊置办了基本生活家具。 并且对章安仁放话:我朱锁锁可以凑合,但公主江南孙是不可以凑合的!话说的确实不好听,但很实际也很真诚,因为朱锁锁跟章安仁一样,属于需要玩命奋斗的圈层,她深深明白她虽然与蒋南孙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闺蜜,但两人之间存在的圈层差异是难以跨越的。于是也将这个事实点给了章安仁。 之后她又私下对蒋南孙说了一段我认为的大实话: 他章安仁高攀了你,他会心理不平衡,为了自尊心就会打压你。 爱着的时候看对方与自己的差异都是特殊甚至优点,一旦在一起过日子,可就未必了。 从道理和圈层的规律上讲,朱锁锁说的一定会发生,不信,咱们等后面的剧情拭目以待吧。求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论文我认为股票确实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跨越,最可能甚至是最好的方式。不过跨越的方式呢可能跟普通人想象的不一样,不是拿笔钱去股市赌一把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资产配置的思路。原因如下:1、普通人由于资源少,不可能像有些人那样靠固定的收益,你要提升想要多赚钱权益的这种风险收益偏高的投资方式,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你老爸给了你五个亿,其实最好的方式呢是买成你拍每年固定收益百分之四两千万。然后呢,把这个每年的消费控制在两千万以内。但只要是权益类多少带有赌性,你的目标是赚很多钱,那就必须要赌。例子:我说一下我周围的朋友,普通家庭出身,靠炒股赚到钱的特征。一,炒股并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好工作,真正纯粹职业做股票起来的人是很少的。首先你没那么多钱,本金少的话,收益高低其实意义不大。给你十万块钱,每年百分之二十收益,复利十年也就是六十万,靠这个根本活不了。其次没有稳定现金流,纯靠股市收益的话,你的心态会很差,而且本金积累会很慢,很可能收益连你的日常消费都覆盖不了。遇到熊市饭都吃不上,他们普遍呢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工作经验的增长和股票投资经验的增长会相辅相成,即使副业也是对他们主业的良好补充。直白点说吧,股市是他们手中的利息,没有股市长线来看,他们呢也能比大多数工薪阶级强。二、大多数都有十年以上的炒股经验,股票只是伴随他们成长的一个长期副业。说白了,他们是有退路的,亏了也是有现金流可以做补充的,不会伤筋动骨。为未来呢能不能成长为他们的主页,看市场,看天赋,经历过多轮牛熊管理的资金,从小到大慢慢的成为生活和财富配置的一部分,心态越来越平和,能力都是一点点的培养的。一个普通家庭刚毕业的学生,只把家里钱全给你炒股,可能一个波动,晚上你就得失眠了。他们也不是神仙,也都是亏过赚过牛市,激动过熊市失落过。他能坚持一个副业十年,你能吗?三、股票是一种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他们赚到钱也不全,是因为股票,股票只是其中的一环。股票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了初始阶段的积累。更多的置业加上房子价值的上涨,工资也一直在上升,资产性收益、股票收益越来越高,逐渐开始和工薪阶层拉开距离。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不是靠炒股一步到位的。四、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交易逻辑和交易模式。每个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来源于凌霏普通人靠股票赚大钱可能吗? 证券
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摘要:
行为金融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金融学说,注重研究证券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利用
投资者行为偏差所导致的证券定价误差,发展新的投资策略,来获取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本文从
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证券
投资者行为特征、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行为偏差;证券市场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证券
投资者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一、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1. 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 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 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 2. 信息反应偏差。 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 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 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 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收益的新信息反应不足,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新信息对盈利预测作出足够的修正。 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但DeBondt 和Thaler(1985), Chopra、Lakonishok和Ritter(1992)等学者也发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这就是反转效应(reversal effect)。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 隔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作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现象。 3.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的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Benartzi 和Thaler(1995)认为,股票溢价之谜可以用短视的损失厌恶解释。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投资者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会有所降低。 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能够较好地解释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过长时间地持有损失股,而过早地卖出盈利股。因为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4. 心理账户。 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资金是“可替代的”(fungible),也就是说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Tversky在研究个人行为时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隐含着一种对不同用途的资金的不能完全可替代使用的想法,原因在于人们具有把个人财产心理账户进行分类的天性,即投资人习惯于在头脑中把资金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Shefrin和Statman(1994)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分为“无风险”的安全部分和可能赚钱的“有风险”部分。Shefrin 和Thaler(1998)认为人们把他们的收入来源分为三类:当前的工资和薪金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并按这些不同收入的现有价值来消费。对于不同心理账户里的资金,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 人们允许自己受自己的心理账户的影响,这种倾向可以解释股利之谜即股东要求分红的现象。心理账户认为投资者把投资收益分为“资本账户”和“红利账户”两个局部账户,分别理解资本账户损失和红利账户损失。 5. 锚定效应。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Northcraft和Neale(1987) 研究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此外,当人们被要求做定量评估时,往往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如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时,问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可令人们对号入座,从而使人们的回答受到选项的影响。 锚定会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包括一些专业证券分析师,他们习惯于提出一个投资建议,然后就停留在那里,而不顾不利于这样做的新证据的存在。研究表明人们对诸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民经济增长率或者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通常都有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就成为对市场进行快速解释的一个锚。对市场平均预期的较大偏离,对价格在短期内会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剧烈的震动。 锚定现象有助于解释一些金融市场上的难题,如美国投资者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认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这是因为他们以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为参照系数。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认为东京股市市盈率过高,尽管其市盈率还是比美国的要高得多。因为此时80年代末东京较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其比较参照的参考系数。 6. 典型启示。 所谓典型启示(typical inspire)是指人们喜欢把事物分成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型的重要性,而不顾其他潜在可能的证据。人们给予某些事件、报告或发言更重要或给予它们超过实际价值的更高的权重,而另一些则给予较少的权重。 典型启示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如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名气大的公司)”就是“好股票”,这种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等同于“好股票”。 7. 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 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注意。 另外,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还有赌博与投机(gambling and speculation)、心理分隔 (mental compartment)、遗憾与认知不协调 (regret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脱节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歧义想象(magical thinking)、注意力反常(attention anomalies)、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历史无关性(irrelevance of history)、文化与社会传染(culture and social contagion)等。 二、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从国外看,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有反价值策略、技术策略和行为控制策略。近年来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如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 Thaler发起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投资业绩。 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仅借助于现代金融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我们应充分重视行为金融学这一新兴理论方法,利用它来发展完善现代金融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证券市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基因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人类行为决策的特征。 研究表明,能够在决策中保持高独立性、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投资者,盈利的可能性较大。国外通过基因学的研究发现,具有低水平一酰胺氧化酶含量的个体比高含量的个体更倾向于接受经济风险。 从决策的角度出发,行为金融学为投资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检查自己是否过于自信,是否对投资失败的股票持有太长时间或忽视不利于自己投资的负面消息;与观点不同的人进行讨论,避免只关注自己内部的讨论;勇于向股票推介者置疑;比较多空双方的观点,去发现谁是市场上空方与多方的代表者;锚定一个预期是合理的,但是应尽可能地不断对其进行修正;羊群精神是否过强,长时间高强度的羊群效应是危险的;寻找专有信息,研究少数人的观点并检验他们的可信度等。 2. 优化预期,引导投资者成为积极型投资者。 大多数积极型投资者会努力超越市场,获取超额的比基准组合更大的投资收益,只有消极型投资者才会接受有效市场假说,仅仅期望得到基准收益。公司股票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多数人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所决定的,如果今日股票价格是基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那么为了准确预测明日股票价格的变化,人们必须对未来的预期比市场的预期更为准确。可见,提高预测水平是获取超额利润的根源。 要取得比市场更好的收益预期,有以下方式:(1)获取公开的信息。大多数传统的投资经理尽力收集更为有用的信息,尽力进行超额利益的预测,尽力去了解一个特殊行业的利润率。(2)使用更好的模型来更有效地处理信息。一些投资经理假设大部分信息都是为投资者共有的,因此他们致力于开发独特的模型处理现有信息,以取得优于市场的收益。(3)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指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经理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 合理引导投资者行为,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微观基础。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划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根据证券登记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至2003年2月底,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开户数达6885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占997%,机构投资者占03%。我国个人投资者中,40岁以上的占4942%,30岁以下的仅占2178%,投资者队伍呈老龄化。另外,投资者以工薪阶层为主,6856%的投资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 同时,在我国个人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占绝大部分,其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与缺乏一个理性投资者队伍有关。因此,应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知识和技巧教育,提高他们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运作效率,减少其非理性行为特征。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不仅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对投资者的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4. 研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缓解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巨大冲击。 王垒、刘力等实证研究表明,认为国家政策对决策影响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证券投资者占878%,而认为不重要的只占39%,表明在投资者心目中我国股市还是一个“政策市”。尽管我国证券市场1999年开始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但目前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补充为辅的投资环境,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格局将不会改变。因此,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一直被理解为政策市,另一方面,每股市出现重大动荡,人们又不断呼唤政策干预。这种矛盾心理和股市中的诸多双重标准一样,都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在扶持中成长的,人们在试图摆脱这种依赖性的同时,又害怕失去扶持。投资者有一种错觉,认为股市的升降只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现代金融学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许多因素决定着股市的涨跌。 我国股民在政策的反应上存在严重“政策依赖性偏差”。在具体行为方式上表现为“过度自信”与“过度恐惧”偏差。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主要随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导向发生着变化,利好的政策出台会加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偏差,导致交投活跃,交易频率加快;利空的政策出台投资者“过度恐惧”偏差往往会使交易频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趋势也持续较长时间。随着我国加入WTO,股市的发展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也要与国际准则接轨。因此,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对于缓解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带来的巨大冲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Richard H.Thaler(1999).Historical Stock Market Anomalies.SSRN journal. 2.Bannerjee.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798—817.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尔文·托夫勒的中国之行我认为股票确实是普通人,实现阶级跨越,最可能甚至是最好的方式。不过跨越的方式呢可能跟普通人想象的不一样,不是拿笔钱去股市赌一把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资产配置的思路。原因如下:1、普通人由于资源少,不可能像有些人那样靠固定的收益,你要提升想要多赚钱权益的这种风险收益偏高的投资方式,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你老爸给了你五个亿,其实最好的方式呢是买成你拍每年固定收益百分之四两千万。然后呢,把这个每年的消费控制在两千万以内。但只要是权益类多少带有赌性,你的目标是赚很多钱,那就必须要赌。例子:我说一下我周围的朋友,普通家庭出身,靠炒股赚到钱的特征。一,炒股并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好工作,真正纯粹职业做股票起来的人是很少的。首先你没那么多钱,本金少的话,收益高低其实意义不大。给你十万块钱,每年百分之二十收益,复利十年也就是六十万,靠这个根本活不了。其次没有稳定现金流,纯靠股市收益的话,你的心态会很差,而且本金积累会很慢,很可能收益连你的日常消费都覆盖不了。遇到熊市饭都吃不上,他们普遍呢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工作经验的增长和股票投资经验的增长会相辅相成,即使副业也是对他们主业的良好补充。直白点说吧,股市是他们手中的利息,没有股市长线来看,他们呢也能比大多数工薪阶级强。二、大多数都有十年以上的炒股经验,股票只是伴随他们成长的一个长期副业。说白了,他们是有退路的,亏了也是有现金流可以做补充的,不会伤筋动骨。为未来呢能不能成长为他们的主页,看市场,看天赋,经历过多轮牛熊管理的资金,从小到大慢慢的成为生活和财富配置的一部分,心态越来越平和,能力都是一点点的培养的。一个普通家庭刚毕业的学生,只把家里钱全给你炒股,可能一个波动,晚上你就得失眠了。他们也不是神仙,也都是亏过赚过牛市,激动过熊市失落过。他能坚持一个副业十年,你能吗?三、股票是一种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他们赚到钱也不全,是因为股票,股票只是其中的一环。股票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了初始阶段的积累。更多的置业加上房子价值的上涨,工资也一直在上升,资产性收益、股票收益越来越高,逐渐开始和工薪阶层拉开距离。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不是靠炒股一步到位的。四、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交易逻辑和交易模式。每个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来源于凌霏应中国网通总裁田溯宁先生之邀,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来京参加网通的以“宽带产业共繁荣”为主题的CNC WORLD 2001活动。 中国:向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我近年来到过中国不少地方,不过都是大城市,这些地方可谓变化惊人。但也有很多地方没去过,那些地方的变化当然不会像城市这么大,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差距是明显的。我1983年首次访华,去过北京、上海、苏州,这些城市现在与那时相比,简直是像换了个世界。甚至与几年前相比,也是不同的天地。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指新盖了很多高楼大厦,而是市场上充满着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我形象地将中国分成“三个世界”:一是“第一次
浪潮”覆盖的人口。这个世界居民是九亿农民,这些生活在第一次
浪潮中的人们需要根本性的变革。他们当中很多人恐怕是受到入世冲击最大。二是第二次
浪潮所覆盖的人口。人口总数约三亿,他们是生活在城镇,属于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此外还有一小部分人口,据国家计委的分析,这部分人口比较少,约千万人。我把他叫做“第三次
浪潮”所覆盖的人口,是信息时代的人口,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口。而在美国,第二次
浪潮所覆盖的人口越来越少,而第三次浪潮人口却越来越多。美国农民只占总人口的2%,但他们并不是农民,他们是用现代技术进行生产。基本上美国大多属于第二次浪潮所覆盖的人口,而中国三次浪潮所覆盖的人口都有。中国政府管理这样社会,复杂程度要比美国难得多。因为每一个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中国正在努力地改变第一、第二、第三次浪潮的人口之间的关系,再过10年,也许20年,几代人,这个比例关系会变化。中国试图努力在一代人时间内进行改变这样的结构,可是手中的资源有限,如何配置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如,花多少资源去改变生活在第一次浪潮那样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花多少资源用于第二次浪潮人口;花多少资源用于第三次浪潮所覆盖的人口。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使用第三次浪潮中的技术、工具、方法等来改善生活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口。而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处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离开农村,离开家乡,融入第二次浪潮,进入城市到工厂。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庄稼基因处理技术、宽带技术等所有强大技术的力量,用“第三次浪潮”下的技术力量去改变生活在第一次浪潮中的人口的生活质量,那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早在我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就开始有人问我:中国能不能跳跃一下,不经过第二次浪潮,而直接从第一次浪潮跃升到第三次浪潮。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历史是不确定的,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但是大致方向我们是可以估计的。事实上,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样的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在这场第三次浪潮的开始,中国并不占先,中国的移动电话的发展和宽带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我要指出的是,你可以跨越式发展,但是你不能跨越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而宽带正是提供这种教育的利器之一。我对开始的问题的结论是,确实有新经济存在,这一切对中国改变人口结构,改变第三次浪潮人口,工业和农业人口的结构是有帮助的。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着成为21世纪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 入世:首先还是要依赖国内市场托夫勒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是英明的。入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中国一旦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挑战最为严峻。那种认为中国能轻而易举地适应入世带来的挑战的想法是十分天真的。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入世的时机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实际上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特别重视贸易和以贸易为中心的这种长期政策的成功。让我们把历史回溯到几十年前,日本是第一个实施以出口为导向战略的国家。它很快地掌握了将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同时又请来了世界著名的质量问题专家---爱德华德旺(音译)。在这之前,日本的出口很糟糕,美国没有人想买日本货。但这位专家把重视质量的观念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同日本的特色管理结合起来,结果日本经济向前迈了一大步,非常成功。很快,日本就向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投资,后来还投资美国,连美国纽约的标志建筑物---洛克菲勒中心、环球影城也被它买下。日本为什么能成功,而当时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国家采取这样的策略成功的先例。后来韩国人也说,你看日本多么成功,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也这样做。马来西亚也说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出口上。没过多久,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在大张旗鼓地搞出口。实际上,当所有这些发生了之后,才轮到中国开始决定要这样做了。我们很快发现全球整个来讲出口过剩。随着中国成功地向国外出口商品,一些邻国也担心受到冲击。重要的是,入世后中国要注意学习并汲取别国的教训,而那些国家并没有引以为戒,没有很好地把国内经济搞好。而中国的幅员辽阔,有很多的机会去成功地开发国内市场和搞好国内经济。这样的话,就不必过分地依赖于出口到美、日的市场,减缓来自邻国的压力。中国入世代表着他向前迈出了巨大一步,但同时也充满着风险。日本的问题是在于没有发展国内经济,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国内经济衰退之后,无法对国内经济进行大量投资,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日本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但没有很好地将它应用到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只是把“革命”完成了一半。它说明成功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中国应当把握机会,避免重蹈别国的覆辙。中国将继续受到外部世界的压力,这很正常,因为搞贸易就会不断有摩擦,会有其他国家批评中国的贸易政策,中国也会进行反批评,中国对此不应很在意。 未来赶超世界的一条捷径托夫勒说,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经历了今天中国正在经历着的这种变革,这种变革瞬息万变而且还在不断加速之中;同样,也没有几个产业能够像今天的电信业和宽带接入那样迅速变化。世界各地的信息公司的股价正在急剧下跌,市值不断缩水,在欧洲一些电信公司也被政府吊销3 G业务的经营许可证,更有不少公司正负债累累,挣扎在破产、合并的边缘而无力自拔。在西方,开始有人对电信和宽带未来表示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电信业和宽带接入无足轻重,用户也不需要这些服务。托夫勒说,他对宽带有多年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新文明,将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尽管目前股票狂跌,但不能由此就断定它没有美好的未来,而应从历史的、长远的观点来观察,宽带的历史性的价值是明显的,毋庸置疑的。一万年以前,人类引发了一场农业革命。自此后的一万年以来,这个地球上大多数的人以务农为生,依赖土地过活。三四百年前,工业革命引发了第二波革命的浪潮。现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场新的足以改变世界的革命正在进行。现在我们正在向着第三次浪潮前进。每次浪潮都有其不同的信息结构。而随着工业革命,整个信息传递的体制有了彻底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众多的产品,同时也带来了大众传媒,这就引起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当我们迎接第三次浪潮的时候,我们通信和交流的基础设施必须有所变化,必须向前推进。事实上,这种变化业已发生,正在发生。另外科学家们正在通过互联网共享他们每天的研究成果,这一切和宽带的传输技术是分不开的。我想这些发展都是以通信、宽带信息传输的发展为基础的,这些公司个人和科学家,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我看来,宽带将提供更快速的、更便宜的、更方便的电子邮件,更便宜甚至是免费的电话服务;更有用的新的教育工具,使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地的人摆脱贫困;全新的游戏,有趣的新的娱乐传媒,宽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为了一条短短的消息而在电脑前等啊等,这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宽带还使我们能够进行全方位多媒体的交流,它将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将成为生活中的例常现象。宽带是第三次信息浪潮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次浪潮经济的中心。宽带对于将来的电视、媒体、教育至关重要,它可以促进每个领域的变革。麻省理工学院最近的一份技术报告说:随着数字电视和媒体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游戏、视频游戏和音频都已成为数字内容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互联网光纤和卫星通讯正在日益连成一个更大的交互的宽带网络。我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智能化技术、视频中心,终将会把所有的这一切带进千家万户。电子公司正在努力争取提供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电视、洗衣机、空调和冰箱,所有的都彼此可以交互。这需要宽带网的支持。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谈论智能化的汽车,用GPS定位的汽车,监控是否有需要更换的轮胎,通知使用者,所有的这些应用都离不开宽带技术的支持。再造新文明 新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宽带网没有前途的人和说新经济并不存在的人,是同一种人。在西方,当股市下跌的时候,所谓的批评家们就开始说新经济并不存在,而旧的经济体系没有变化。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仅对投资者、银行、金融业来说是这样,对于政策制订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基本问题。时下,有不少人对新经济有极大误解。第一种人认为,实际上大的变化并没有发生,这些证券分析家和经济学家们认为,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股市上的泡沫而已,叫做“股市过热”,指这是炒作和太多公关运作的结果。他们认为数字革命已经终结,它的重要性也已经不复存在,任何实质变化都没有发生。另一些人则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发生的确实是一场革命,一场数字化革命,它将改变一切,这场意义深广的革命将带给我们另一段长期的持续的高涨的经济发展,至少可以持续25年到30年的时间。但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错了。首先,确实有一种新经济,我将解释它何以为新。其次,如果它是一场革命,那么人们就不应期待它将会笔直的线性的发展。如果有人希望革命一帆风顺,那么我说他太过单纯。所以在这场在中国和世界上正在进行的革命中,我们应该期待有更多的激流。如果说新经济没有发生,那么你如何解释下列事实,今天计算机芯片市场高达3500亿美元,并且每天又有更多的芯片生产出来。世界上每13个人就拥有一台,这个数目还在不断增加。我对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并不是很清楚,但他们确实是在快速的增长中。是否有人认为这些芯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将会消失?即使今天,部分的PC被PDA(个人数字助理)之类的设备所取代。所有这些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并且彼此交互重叠、层层相关的网络,而且这一切正在全世界各地发生。一个显然的不可动摇的事实就是,确实有一场革命正在进行,而且这场革命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之外。现在美国以及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不是工业经济,而是第三次浪潮中的经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的概念,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例如资本,过去的传统经济学中对之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什么是第一次浪潮时的资本?只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是土地。现在来谈第二次浪潮时的经济,一片片的纸,一份份的股,表明属于我的那部分所有权,是装配线,是铁道线,是卡车,是对企业的权利。这是资本的最基本的形式。请注意,作为所有者,你实际上只拥有一张纸,这是一种象征,象征某些可以触摸到的、实际的东西。同时和土地一样,这些资本,例如装配线,是不可共享的,我拥有就表明着你不能同时拥有它,而且它是实际的可以触摸的,装配线可以使用三年五年,它在那里,你可以看得到。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第三次浪潮时期的资本。比如我买第三次浪潮型公司的股票,我拥有什么?我拥有一片纸,作为一种象征,是否有人关心微软有一条装配线?我是否关心微软或者其他任何第三浪潮公司有没有不动产?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是那些在第三浪潮公司工作的人,关心他们的头脑。在第三浪潮公司工作的员工头脑中的有的是知识,以象征的形式存在的知识。它们代表的是一种超象征型的经济。这种经济和以前的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共享。你可以使用我所使用的知识。你不能使用同一块土地,你不能使用同一条装配线,但是你可以使用相同的知识。如果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知识,我们甚至可以创造更多的知识。这是全球化的经济中根本性的变革。三千年前的亚洲,我相信稻米是货币,是一种如果不用于交换,你也可以将它吃掉的东西。工业革命出现了从可以吃的货币到可以使用的货币的转换。在旧的经济体系中,稻米的价值由其重量决定,但是对于纸币,其价值由印在上面的文字决定。现在我们的货币正在越来越电子化。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小面值的纸币,我是指信用卡,交易卡正在变得电子化。我们用一条定律来描述这一点,那就是货币正在变得信息化,信息正在货币化。我们意识到信息具有货币价值,将之货币化,同时我们将货币系统信息化。随着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构建的新信息基础的进步,“在家工作”将成为可能。20年前,在写《第三次浪潮》的时候,我们谈到电子化的大学,当时《纽约时报》在头版发了篇文章认为,我的著作是在胡说八道,“在家工作”永远不会发生。但是20年后,我们确实在家里工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 生物和信息技术将融合第三次浪潮下一步将集中在生物、遗传等生物学领域,将是一个“人机世界”。信息科学家宣布发明了一种建立在DNA代码基础上的计算机。在这之前,都是信息技术改变生物技术,现在则是生物技术更好地改变信息科学和技术。据最新的新闻报道,上周以色列的科学家发明了这种基于DNA技术的计算机,非常小,细胞组织可以储存数以亿万计的信息,而且准确率达到998%。未来,这样的计算机可以在人体细胞内担当起一个监视器的作用,以观察人体内部是否有病变,并提出治疗方案,好让医生对症下药。所以我说第三次浪潮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阶段。这些都是第三次浪潮的组成部分,第四次浪潮将在这之后出现。 在第四次浪潮中,人类开始越来越认真地考虑迁到宇宙其他星球上去,并在某些星球上繁衍生息。我创办的托夫勒公司目前正与美国国家宇航局联合从事一项研究,主要研究宇航生物学。通过宇宙空间站来了解上面生物的变化。我们常常纳闷:有些事情看起来不可思议,按常理以为有些地方生命不可能存在,但我们却发现了生命。如在非常非常深的海沟里,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发现了微生物。在北极圈的海洋底下,也同样发现生命的存在。我们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生命(不光是指人类)在火星上,有没有可能存在?目前,公司正由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小组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宇宙中,由于引力极小,细胞受到的压力也小,非常有利于做细胞实验,这样产生的医学结果就与地球上实验结果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天上可以做到地面上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