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3025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69 USD   更新时间:2024-12-28 08:02:32

股灾是股市灾害或者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的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历史上曾出现了几次非常惨重的股灾,下面将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第一名:1973年中国香港股灾当时,置地饮牛奶事件成为市场焦点,证券公司日日人山人海,人人期望一夜暴富,股民把市盈率和资产值都抛诸脑后,疯狂的炒卖,恒生指数于1969年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9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最终造成股市泡沫爆破。第二名:1929年美国股灾1929年10月24日,周四。灾难的发生是毫无预兆的,开盘时,并未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是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点30,依旧狂跌不止。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当天,换手率达到1289460股。这是由于市场过热,市场运行和实际运行不匹配,导致出现经济泡沫,其次程序式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技术操作缺陷,和市场信心脆弱等因素,最终休股市崩盘。之后从1929年---1933年短短四年里出现四次银行恐慌,随即发生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第三名:1989年日本股灾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随机暴跌,到19990年10月已跌破20000点,1992奶奶跌破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回到1985年水平。这是由于日本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太深,积累了大量坏账,泡沫期投资生产的设备严重过剩,房产和股票下跌导致企业和个人负债提高。随后10年经济低速乃至负增长,被称为失去的10年第四名:1990年中国台湾股灾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搞增长,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1万点。第五名:1993年中国A股大崩盘1993年中国开始金融整顿,实现经济软着陆战略,银根开始收紧,整个证券市场资金面大面积退潮,1558点高点从此压制证券市场达7年之久。第六名:2008年越南股市大崩盘越南胡志明交易所VN指数从2007年3月12日的117067点,最低到2008年6月11日的36746点,最大跌幅达686%。在这轮调整中,越南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高通货膨胀,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引发外资的全面撤退,从而导致股市急跌。黄金历史最高价先来问一个简单问题:股市是什么?提出这一问题十分荒谬,股市就是股市还会是什么?世上不荒谬的据说只有神,而神本身就不存在。在股市里混了多年,实在没弄清股市是什么。想必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股市都有自己的见解。经济学家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是不是经济好,股市就一定会好呢?其实不尽然,中国股市在经济増长的鼎盛时期,股市却在走长期熊市;而我们前期在文章里分析过,美国经济处在金融危机,股市却在走长期牛市。美国经济L型30年,股市涨了13倍!经济L型,对股市影响如何?“权威人士”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股民们却先已脚板擦油开溜,进入了二时代。实际上,经济L型并不稀奇,全球主要国家(比如美国)大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因为理论上,哪个国家都无法长期维持GDP的高速增长。但经济L型,股市就真得一直熊下去吗?或许在看了美国的经济与股市表现数据后,我们可以不那么悲观。1985年—2015年美国经济L型,股市慢牛。1984年,美国的名义GDP增长率为111%。1985年至2005年,美国名义GDP增长率均值578%。2006年至2015年,美国名义GDP增长率均值323%。1985年—2015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两次L型。股市却走的是不断创新高的长期牛市。显而易见,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功能这一说法,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个伪命题。现在,有市场人士又高举起了“晴雨表”大旗,认为“权威人士”都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是在走L型,并且这个态势还会维续几年,那么,股市也会同经济同步走出L型。经济可以走L型,股市能吗?常识告诉我们股市是波动的,非上即下,要么是N型或V型;要么是倒U型,不能长期横盘走出一个所谓L型的。那么,经济L型股市该是个什么型呢?既然“权威人士”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是在走L型,并且这个态势还会维续几年,这就否定了经济走U型或者V型的观点,而这对于股市来说,又有多大的影响呢?对于今年经济走势的讨论,从一开始人们的普遍预期就是L型,不过一季度的一些数据应该说多少有点超预期,于是也就有了U型,乃至V型的说法。前段时间房地产、猪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商品期货行情火爆,同时也带动了股市向3000点挺进的反弹,都是建立在经济软着陆成功出现了拐点的基础上的。之后,“权威人士”称:要“明确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市场只有尊重“权威”,于是,房市、股市、期市也就应声而落。如此等等给人感觉中国股市“晴雨表”功能恢复了。真的恢复了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简单分析。我们之前分析过,中国股市未能充当中国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功能。究其因:中国股市扩容太快太猛,资金面却跟不上扩容步伐。中国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很短。大股东短视,以套现肥自己为上市目的。而美国股市也未能充当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功能,经济L型却能走出长期牛市。主要是美囯经济并不是采用了供给侧,而是采用了“全要素”,所谓“全要素”指的是: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简单来说,同样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但产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效率上升了,1美元投入,比以前的回报提高。或者说,净利润率提高了,1美元GDP产生的净利润和含金量更高。这体现了告别传统产业,以高科技和新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追求的是质而不是量。现在中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目的也是通过技术创新的途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转型。如果顺利转型,“经济L型”短期来看是痛苦的,长期来看是幸福的。在经济L型被确认的背景下,股市理性的走势会是什么呢?经济L型,对于股市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有必要深刻研究在这个阶段,股市将会有何种表现,其特征又会是什么。当然不会出现大级别的牛市行情。这一点我们多次强调2016年股市既不是牛市,又不是熊市而是猴市,猴市的特点就是上蹿下跳。其特征是N型或者是倒N型,也即以2638点为底部,以3200点箱顶的一个几百点的箱体运行格局。来自云掌财经!世界上股市最早是那一年和什么国家开始的?2020年7月27日,时隔9年,现货黄金价格再次站上历史高点,突破2011年9月6日历史最高价192024美元,现报192088美元/盎司,较年内低点大涨470美元,年内涨幅26%。主要原因:一个是在过去一两周的时间里,全球这种疫情的逐步继续扩散,另外,从美国包括欧盟相对地出台了近万亿的这种经济复苏的刺激计划,导致金价的进一步上涨。同时我们也看到短期的一些外交的,包括地缘政治的一个升级,包括全球ETF持续增仓,各项因素皆利好黄金短期的一个上涨。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黄金市场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以黄金ETF为例,一年前全球规模仅为1180亿美元,现在已经几乎翻番至2150亿美元。扩展资料:黄金历史最高价也并非没有利空因素尽管西方投资者一直在买进黄金,但亚洲的需求大幅下降,一些人甚至卖出黄金。黄金过快的涨势可能意味着一旦出现任何利好的消息就会出现回调的风险。同时,所有利好黄金的因素,都是在假设目前全球低利率环境不变的前提下。这也意味着,曾经被视作对冲经济过热的黄金,如今倒被用于押注全球经济不会重回增长,央行利率不会重新走高。但在渣打银行贵金属研究负责人Suki Cooper看来,金价面临的主要下行风险,就是利率可能不会长期保持低位,但是,如果经济复苏意外强劲,就会推升利率,从而打击金价。如果近期美国披露出较为乐观的经济数据,或者美元短期内出现了修正性的回升,黄金价格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大幅回调。人民网-金价创历史新高 投资还是“黄金时刻”吗上证综指,还有什么恒深指的是什么意思啊?是什么股票啊?请详细做答,谢谢最早的股份公司、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成立的海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进入20世世纪之后。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股票市场(1)自由放任阶段(1900~1929年)。20世纪前30年中,美英等国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场规模和筹资能力迅速扩大。 一方面发行市场迅速扩大,流通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量直线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股票欺诈和市场操纵时有发生,自由放任带来了严重的过度投机。当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普遍被抬高到极不合理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1929年10月29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各国股票市场相继出现了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2〕法制建设阶段(1930~1969年),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股票市场开始全面加强法制和规范化建设。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严密可行的证券法律。美国1934年成立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为美国证券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奠定了基础。 其他有关国家的证券法制建设也不断加强,股票市场逐渐规范。(3)迅速发展阶段(自1970年以来)。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蓬勃兴起。以及现代电脑、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股票市场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总额为6.51万亿美元,全球上市公司总数为282万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总额上升到17.79万亿美元。10年间市值增长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万多家、达到389万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继续上升,达到20.29万亿美元。在主要发达国家,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1995年,美国、日本和英国的证券化率分别达到955%、835%和1217%。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成长也相当迅速。新兴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从1986年的024万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9万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7倍。在股票中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交易活动也日趋活跃,1986年,全球股票中场的交易金额为357万亿美元,1995年达到11.66万亿美元。中国股市的前景。“上证指数”全称“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上证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于1991年7月15日公开发布,上证提数以"点"为单位,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提数定为100点。 随着上海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于1992年2月21日,增设上证A股指数与上证B股指数,以反映不同股票(A股、B股)的各自走势。1993年6月1日,又增设了上证分类指数,即工业类指数、商业类指数、地产业类指数、公用事业类指数、综合业类指数、以反映不同行业股票的各自走势。 至此,上证指数已发展成为包括综合股价指数、A股指数、B股指数、分类指数在内的股价指数系列。 2、计算公式 上证指数是一个派许公式计算的以报告期发行股数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采样股的市价总值/基日采样股的市价总值)×100 市价总值=∑(市价×发行股数) 其中,基日采样股的市价总值亦称为除数。 3、修正方法 当市价总值出现非交易因素的变动时,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数,以维持指数的连续性,修正公式如下: 修正前采样股的市价总值/原除数=修正后采样的市价总值/修正后的除数由此得到修正后的连续性,并据此计算以后的指数。 当股票分红派息时,指数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根据上海股市的实际情况,如遇下列情况之一,须作修正: (1) 新股上市; (2) 股票摘牌; (3) 股本数量变动(送股、配股、减资等等); (4) 股票撤权(暂时不计入指数)、复权(重新计入指数) (5) 汇率变动 新股上市:新股上市第二天计入指数,即当天不计入指数,而于当日收盘后修正指数,修正方法为: 当日的市价总值/原除数=当日的市价总值+新股的发行股数×当日收盘价/修正后的除数 除权:在股票的除权交易日开盘前修正指数: 前日的市价总值/原除数=[前日的市价总值+除权股票的发行股数×(除权报价-前日收盘价)]/修正后的除数 撤权:在含转配的股票除权基准日,在指数的样本股票中将该股票剔除; 复权:在撤权股票的配股部分上市流通后第十一个交易日起,再纳入指数的计算范围。 4、指数的发布 上证指数目前为实时逐笔计算,即每有一笔新的成交,就重新计算一次指数,其中采样股的计算价位(X)根据以下原则确定: (1) 若当日没有成交,则X=前日收盘价 (2) 若当日有成交,则X=最新成交价 上证指数每天以各种传播方式向国内、国际广泛发布。“深证成指”即“深证成份股指数”,他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一种成份股指数,是从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场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计算对象,并以流通股为权数计算得出的加权股价指数,综合反映深交所上市A、B股的股价走势。计算方法是: 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场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为样本,以流通股本为权数,以加权平均法计算,以1994年7月20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0点。1985年美国强行对日元贬值,后又让日元升值到底是什么意思从下文看来,中国股市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充满了缔造繁荣的玫瑰色氛围。1978~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获得极大提高。中国已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提高了17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元,增加了1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则分别是当年的477倍和349倍。其间各种改革,暗合了“圣人常无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策略,百姓在追求富裕和快乐时,遇到不和谐的政策,那么执政者很快就会顺应民意,调整相应的政策,但渐进改革也悄悄孳生着种种问题。中国今后20年会如何?人们充满着乐观情绪。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世界经济:历史与未来》中这样描述:在整体作为现代化的迟到者的亚洲,日本作为第一航班已飞上云霄;亚洲“四小龙”作为第二航班紧随其后;中国则已经登上了21世纪的新航班,它将开辟新的航线,并且一飞冲天。中国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盘算何时我们算是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据说东南沿海6-7年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还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赶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据说按购买力评价计算,1987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23%,到1995年上升为52%,2000年为606%,进而在2015年左右超过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更认为目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美元,按此推论,中国GDP在20年内将超过美国。即使按名义GDP计算,假定目前中国和美国的GDP分别为1万亿美元和9万亿美元,增速分别为8%和3%,则中国GDP大约在47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中国真在将在21世纪初期或至迟到中叶重新回到鼎盛的巅峰吗?且慢!以上假设的前提无疑是中国经济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这个增速意味着每九年中国经济规模就将翻一番。这隐含着中国享有持久的繁荣,但,繁荣会弃我们而去吗?中国最令人忧虑的事情,莫过于渐进改革20年来,当初登高一呼、迎者云集的不少改革精英,已经渐渐蜕变成既得利益阶层,对深化改革心怀恐惧。如果在送别计划经济的同时不能迎来市场经济;如果在埋葬个人崇拜的时候不敢提及宪政体制,那么既得利益阶层又怎能付出艰巨的努力去深化改革呢?繁荣背后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在浮现。其一是即使承认公有制是神圣的,是否一定意味着必须影射私有制是邪恶的?中国私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零起点开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和远离主流社会的沉寂中顽强地生长起来。目前中国经济已形成了国有、三资和私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态势。私营经济产值过万亿,近年来下岗工人中的一半为私营企业所吸收,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和社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否已经厘清了呢?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私营经济”的概念,确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取得合法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经济由补充地位提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追根溯源,公有产权是神圣的,私有产权是否是不可侵犯的尚未明示,从《物权法》和《民法典》迟迟不能出台就不难体会到,所有制崇拜仍然是百足之虫。此外,“三资企业”也在中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位居世界第4位。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彩电占23%,化纤占21%,冰箱占19%。同时,以“珠江三角”、“长江三角”为代表的地区已成为中国承接世界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基地,依次承接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制造业转移。但在繁荣的中国制造景象背后是一个严峻的事实,缺乏核心技术。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如果占中国经济总量1/3的私营企业部门因产权保护薄弱而飘忽不定;而同样占中国经济总量1/3的外资企业部门因依附发展而不由自主。则这对中国经济繁荣无疑不是桩好事。其二是即使城市“现代化”是必须确保的,是否一定意味着讳言农村的繁荣就可牺牲?我们决不能否认中国的一些区域经济的繁荣,是勤劳的民众和富有效率的政府共同“挣”来的,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小康”并非如此。早在1997年,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组织了“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在这次民意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表示,近五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工作单位”发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只有8%的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兼职收入有关。如果城市居民主要还是由国有部门供养,那么这些城市中的“小康”就是政府发放的,而不是市场孕育的。在1997年之后,一些缺乏活力的城市之所以能够继续维系 其表面的稳定和繁荣,部分原因在于向农村“吸血”。在1978年到1984年之间,农村的改革使得一共约600亿资金通过金融、财政渠道从城市净流入农村;而在1985年到1994年之间,情况则相反,有4000亿资金从农村净流入城市。1997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出现严峻的“复归”趋势,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基础教育体制和社会救济体制等趋恶,农民负担日重,农村金融基本干涸。当资源被从农村“汲取”到城市后,所出现的结果自然就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城市和一个相对萧条的农村。可以说,城市的繁华建立在国有部门的支撑之上,也是以农村的萧条为条件的。 在这种机制下获得的“小康”生活水平,非常象苏联东欧国家过去由国家供出来的“小康”生活。在中国城市中,我们正在追求的居室装潢、彩电冰箱、电话汽车等,苏联东欧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多数城市里普及了。但苏东崩溃显示,这样的“小康”并非经济建设成功的里程碑,而只是福利社会主义政策的“广告秀”。由于这样的小康生活是国家“发”的,就象“天上掉下的馅饼”,和享受者的工作努力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生活水准提高了,工厂的效益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倒退。国家发的“小康”生活是靠不住的,来得容易,丢得也快。 其三是就业压力重不可抑,能否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国民的充分就业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到2001年底,中国从业人员为73亿人,其中城镇为240亿人,占328%;农村为49亿人,占672%。 白皮书指出,从1998-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00万人。应该注意到,这些下岗人数,还只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者,并不包含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者。另据《了望》报导,在1996-2000年间,国有及集体企业在职员工共减少了4800万人。由此推算,包括集体、三资和民营企业等在内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员工规模比国有企业还要稍多些。因此目前下岗工人总数保守估计达5000万人。而农村近5亿从业人员中,至少有13亿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以目前GDP年均7%-8%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量大约是七八千亿,一个城镇人口就业大约需要13万元左右的资本品,因此政府若要在城市创造出8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则GDP起码需维持在10%以上的增速!而事实则是十五期间每年需要“饭碗”的人口高达2000万人,因此现在急切需要政府对就业形势的充分认识和转变思维,毕竟一个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所需要的资本品投资可能少到只需要几千元,由于目前城镇人口比率以年均1 8个百分点的速度缓慢上升,这就决定了未来15-20年间,就业红灯警戒难以解除。繁荣会弃中国而去吗?“翻两番”和“不争论”,保证了中国20年的繁荣,但关键性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再滞后,使得目前已经到了反思繁荣会不会弃中国而去的时候了。我对于什么时候中国能成为全球老大的梦想始终持怀疑态度,毕竟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已经享有的繁荣不应影响我们对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从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人均GDP来看,中国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1999年中国人均GDP仅为780美元,排在世界第140位,是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是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3%,是美国的25%。中国经济仅仅是刚刚摆脱赤贫,其未来之路任重道远。我曾多次用“悬河中国”来描述我以为的现状,中国经济有其“二元结构”,城里人住在相对的城市,如同生活在高高在上的黄河大堤一样;而农村人所处则离工业文明的距离遥远得多,如同生活在大堤之下的低洼之地一样。也许是缺乏正视关键性体制改革的勇气,黄河堤岸上的一些人抱怨着他们所受的黄河之水的滋润日见其少;而黄河堤岸下的一些人梦想着走入灯红酒绿的城市。“悬河中国”是不可维系的,我们需要有象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的契机对中国的现状进行深刻反思,避免进退维谷的顾虑,毕竟退路已经没有了,如果有一天繁荣离我们而去,那一定是我们的不智和畏缩背离了繁荣,而不是繁荣摈弃了我们。本文引自:繁荣是否会弃我们而去? 钟伟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其原因究竟是日本大藏省自身的失误,还是美国人逼的?广场协议以及之后的变化,用句当年很流行的话,日本是“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为什么说日本是“猜到了开头”呢?首先先来看看《广场协议》是怎么形成的,:1 里根政权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以“政策失误”而著名的卡特总统所遗留的高通胀。为了打压通胀,里根采取的是相当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将利率提高到了2位数(!),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2 利率提高的结果是货币流动性迅速缩小,大量流入银行,使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大量减少。同时高利率也使海外热钱大量融入美国市场,将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兑日元为210日元,82年10月竟达到了270日元。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出口额的下降和进口额的上升,也即是贸易逆差。3 高通胀影响和贸易逆差的结果,导致了美国在80年代前期,出现了“双料赤字Double Deficit”: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料赤字将直接导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扩大,对长期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双料赤字现象在代表了保守势力的共和党政权下,是不太常见的,里根政权很可能因此而被舆论所质疑,影响下一届选举。4 于是美国将不得不寻找摆脱这“双料赤字”的方法:在财政赤字不易削减的情况下,首先就是要将美国的贸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转为顺差。换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贬值。 而使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有许许多多,但无外乎两大类:a 市场调节:增发货币买入国债,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 QE降低本国利息,使本国货币需求下降b 动用外汇储备,大量买入对应国货币,使美元反c 国际间协议调节:通过与主要利害国的协商,来人为制定一强制汇率或汇率调整目标。 在美国当时的环境下,进行a 市场调节无疑会使通胀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同时也会让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而b的方法,仅对某一国的汇率突然下降有应对作用,而无法防御本国货币的主动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c,“新一年要有新气象,大家来开个会吧。”5 会议之初,美国便抛出了杀手锏“美元危机”。由于牙买加体系后,各国的外汇储备仍以美元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状况,各国的外汇账户将出现明显的亏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黄金和美元的兑换关系已经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而结束,因此各国甚至无法将美元兑换为黄金来避险。一句话,各国只能选择两条路:要么让美元自由落体,要么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贬值程度。里根的“挟美元以令诸侯”的做法,虽然貌似卑鄙无耻,但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而这一提案,也并非完全将各国置于刀俎之间:各国相应的货币升值,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反而是好事。6 说这是好事,是由于在70年代越战的刺激下,很多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于饱和。寻找海外市场的拓展机会,正是这些以产品制造为主业的国家的需求。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寻求海外合资机会的企业,由于本币升值,出现了很多独资或者是并购海外企业的机会。日本、德国的很多品牌,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海外扩张,便是《广场协议》的结果之一。所以说,日本所看中的,并不是本国外储贬值,而是本币升值所带来的进入海外市场投资的机会。他猜到了这个开头。但日本为什么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呢?1 话还是从日本的“小算盘”谈起。二战后,美国打了两次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次战争帮助日本成为了经济大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原本是被侵略对象的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都积极地开始与日本进行经济往来。日本虽然用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养肥了自己,但是面对东亚和东南亚这些肥沃的市场,却一直没有大举进入的好机会:一来是市场虽广大,但购买力不足;二来是缺乏资本在海外建厂。而美国方面,由于本国的大量的贸易赤字来自于日本,因此美国也希望日本能够摆脱这种依附于美国市场的经济模式,建立自己的强势产业。因此在宣布美元贬值来削减对日赤字的同时,也对日本的高科技产业表示出扶植的态度。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核电技术、汽车制造技术都在美国的帮助下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在这些领域的进步,使得日本政府判断,日元的升值将不会动摇日本的经济命脉,反而会增强日本的市场并购力。当时的财政大臣竹下登甚至“豪迈”地说,“日元即使升值到190元兑1美元也无所谓啊!”而那时的汇率基本在240元左右,也就是大约20%的升值,可见日本政府的乐观程度。既取悦了美国,从美国拿到先进技术,又可以把本国市场拓展到亚洲乃至是全世界,从对美国的高度贸易依赖中脱离出来,何乐而不为?2 但如果真是这样发展下去,今天的中国也不会追上日本,成为GDP世界第二。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a 日本接受了《广场协议》,随后就是“按照计划”地升值。而为了防止由于本币升值,导致发生像美国一样的金融紧缩,日本主动调低了本国利率。这是日本悲剧的开始。b 利率调低后,之前需要大量融资才可以参与的资产炒作便开始了动作,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无法回避的现象。大量的游资开始炒楼,而股市也一片繁荣----和中国06年的情况一样-----总之,没有人愿意把钱留在银行里发霉,而欣欣向荣的投资市场成为了摇钱树。每个人突然都有花不完的钱,每个人都买得起奢侈品,想去海外旅行仅仅需要一周的工资,这看似喜剧的阶段,正是悲剧的序章。c 日本人不知道一点,市场是不理性的,它是一头疯马,而不是一辆跑车,它不会在红灯前站住,也不会在悬崖边止步。85年9月底,《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开始升值,初值是240元。到竹下登的“目标价”190元,是86年2月,中间仅用了5个月。之后日元继续上行,86年9月份涨到150元,已经超出目标价26%。87年5月,140元。88年1月,120元。而这时正是歌舞升平,群情激动的“泡沫经济”最顶峰。每个人在街上都用1万元的纸币(大约800元人民币)毫不在乎地拦出租车:停车这钱就不用找了。在六本木的街角,相邻仅500m的舞厅和拉面店,竟然没有人愿意步行前往,都在路口急切地等出租。夜店里的见面礼是金表,卡座里用来擦汗的是现钞。高尔夫迅速平民化,高档跑车在街上成群结队。毕业生没毕业就有企业成群结队来招聘,甚至打出了预付半年工资的条件。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中老年人,想起“泡沫时代”,便是一脸的美好。而另一面,土地炒作引发了住房价格的高企。为了尽早开工,房地产企业开始雇佣“拆迁队”,对“钉子户”进行恐吓甚至是“强拆”。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这是个和谐的好时代。 直到有一天,泡沫碰到了钉子。d 90年年初,海湾战争开战,石油暴涨。日本制造企业成本上升,需要大量资金贷款来弥补现金漏洞。但由于大量的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套在房地产和其他投资品上,供应的贷款远远无法满足供应。由于日元的暴涨,使得日本制造型企业的产品在海外销量骤减。而就算卖回国内的话,早已饱和的国内消费市场也没有能力容纳逆输入的产品。日本制造企业开始由小至大,成批倒闭,而由此造成大量的泡沫期招工被迫辞退。制造企业和其雇工的贷款成为大量不良贷款。房地产价格由于背后的不良贷款压力,开始跳水。股市从38000多点的顶峰迅速滑落。新员工雇佣数量急剧下降。疯马冲下悬崖了。3 所以最后看起来,日本人败在哪一点?败在了最初的一点上:认为短期利益可以掩盖长期利益。日本的长期利益在于,第一步利用美国的贸易顺差来逐渐丰富自己的本国实力,第二步用产品出口来渗透进其他市场。而《广场协议》的签署,将这两步走的长期利益完全破坏。于是日本退而求其次,认为改变策略,把坚持出口改为“走出去”,也可以带来相应的收益。 然而这种类似于“抱佛脚”的策略,却没能考虑到深层次的风险:货币升值的速度将远超当局想象,而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将在本币迅速升值之后,持续酝酿。一旦“黑天鹅”出现,铡刀落下,成因复杂且来势凶猛的冲击会把短期利益完全消耗殆尽话说得太远了,回到我们的问题,日元升值,究竟是日本人“自己嘬的”,还是美国人“逼的”:美国人逼的紧,日本人嘬得深。纵有黄金万两,不敌里应外合。前有东瀛催泡沫,后有天朝软着陆。十年之后回头看,才知今日在险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