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268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76 USD   更新时间:2025-03-29 08:02:32

股市一直是很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但是真正能从其中赚钱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很多的文章以及名人都是这样的建议散户不要涉足股市,这是一句大实话,在股市里面,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赔钱,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赚钱,不过现在看中国的股市,应该将数据改成百分之九十了。这样的原因其实是股市内部有很多的事情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散户就是经常的赔钱都不知道怎么赔钱的。一,散户们为什么总是血本无归现在的很多的人家里有一点的存款都是会拿去炒股,希望自己能快速的赚钱,可是每一个涉足股市的人,都深深的被套进去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股市的炒作与大户们在控制股市,散户的资金少,没有办法去控制影响股市,但是只要有一个大户拿出大批量的资金疯狂的买入,很多的股民就会由此跟风,但是要知道在,这样的操作,虽然是在抬高股价,但是大户都是在达到目标的时候迅速卖出,这样在K线图上面的反应就会暴跌,这样很多投钱进去散户又被套牢了,大户以一开始的低价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达到之后,就能直接撤走。这里一切都是大户在操作,散户们只有牺牲。二,股市的局势总是动荡这一点是很多的股民所担心的,因为这一些的人总是会被股市的动荡局势所吓到,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购买股票,散户们只能是跟着局势走,但是大户们呢,选择做多或是做空都是由他们自己说了算的,一个本事就比较有价值的股票,大户要强行做空,散户们跟着局势也空了,但是在低价的时候,大户看的是这个公司的价值,所以马上又全部收入,控股,这样股是一直上涨的,散户们又等于是赔钱了,股市的动荡就是不断的将资金易主,赚取暴利,可怜的散户根本没有那能力去扭转局势。三,K线图的骗局现在的股市之所以赔钱多数都是因为K线图的骗局,这里并不是说K线图在作假,其实K线图完全没有必要去看,这里面能看到的也就是大户们在操作资金,真的股票的价值其实是背后的公司的价值,而不是现在很多的人研究K线图都有公式,法则出来的,经济学家都是在拿着自己的理论来迷惑众人,我觉得世界上根本就不需要经济学,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误导人,简单有效的理论都在有钱人的手里,没钱的人才要去学经济学,这一些的人想控制自己的财富,将经济学给弄的复杂。所以这就是很多的人掌握K线图的判断技巧之后依旧是没有什么能力去预判股市。K线图反应的是股市交易的趋势,而不是股市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很多人赔钱在K线图上面。散户要炒股,自己不是不能赚钱,而是要避免被大批的资金进出给迷惑,自己要找到风向,不能被K线图的趋势所迷惑,只要认准一支潜力股票,自己设定目标,到价位就卖,那就没错,炒股简单的技术都不会告知众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办法,就不能有人赚钱了。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存钱了?如果股市迎来了一轮大牛市,房价必然会跌,但不会大跌,下面进行详细分析。历史十几年股市和楼市行情其实我们可以用过去十几年的股市行情和楼市行情来进行分析比较,就知道这两只之间的关系,就会找股市来牛市的时候,房价会跌的真正原因。按照A股市场历史高点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在6124点,至今2020年6月30日,也就是大约13年时间,上证指数还在2900多点,距离历史新高还倒跌了50%多了。从A股市场的高点来分析,A股市场在过去十几年时间,股票市场的行情不涨反跌,从指数来看反而出现腰斩的跌幅,意味着股票市场历史十几年都是处于下跌行情,总体都是没有上涨的。另外再度看看过去十几年的国内房价情况,就拿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走势来分析,2007年深圳房价在12万每平,涨到目前均价在65万元,实际价格在10几万每平米;另外上海房价也是2007年同样是在12万元左右,至今上海的均线也是在6万多元,实际价格要远比均价高很大。国内过去十几年里面,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房价都已经涨价好几倍了,从1万元涨到6万多元以上了。特别是一些小城市的房价,很多城市的房价都是涨了10几倍,这就是过去十几年的房价。根据过去十几年股市与楼市的行情可以得知,过去十几年房价一路上涨,但股价却一路下跌,从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楼市走牛,股市走熊,两者之间是不能兼得的,走得是跷跷板效应。为什么股票迎来牛市,房价会下跌呢?上面我们已经根据过去十几年股市和楼市的行情进行分析比较,从这些行情走势来看,因为两者之间的走势是反比例的,股市走好,楼市走差,房价下跌难免,总之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首先,股市与楼市是跷跷板效应的,股市来大牛市,资金就会从楼市流出,房价必然会下跌;反之如果楼市迎来牛市,资金会进入楼市,股市行情走差;所以股市与楼市两者不能兼容,股市好楼市差,楼市好股市差,股市来牛市楼市走熊市,房价下跌。然后,股市和楼市是国内两大含金量最高的市场,而市场的热钱都是在股市和楼市这两大市场。所以这些热钱必然会轮动的,一旦股市走牛,楼市的资金会进入股市,房价失去资金的支撑,下跌难免。其次,大家要知道资本市场的规律,市场热钱是哪里有赚钱效应,这些钱就会到哪里。类似过去十几年热钱在楼市,房价持续新高。反之如果接下来股市迎来大牛市,现在楼市资金会搬家,一旦房地产资金搬家了,房价还能支撑的起当前高房价吗?最后,股市和楼市是国内经济的两大重要支撑体,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必然会让其中一个倒下,另外一个站起来。政策也会全力集中力量推高股市或者楼市来拉动经济,不管是推动股市还是楼市都能拉动经济增长率。总之资本市场就是这么一个规律,资金去哪里市场行情就会走好,资金撤离的市场,失去资金支撑市场必然会走差。所以股市好了,吸引资金进入,房地产资金搬家,股市会越来越好,房价只能缓慢降价,行情走差。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存钱了?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明显增强。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点开花,由于病毒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快,使得上半年国内疫情面广频发,防控难度大大增加。在“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客观要求下,多地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人流物流受阻,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  与此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本轮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偏谨慎态度,避险心理得到强化,由此引发了预防性储蓄的攀升。  事实上,央行于今年二季度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仅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也是上半年居民存款大增的最主要原因。  其二,资本市场遭受重创。  今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就我国而言,上半年人民币贬值致使外资回流,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导致经济运行受阻,加大了市场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其结果就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市更是出现暴跌。其中上证指数由年初的3651点跌至4月底的2863点,同期的创业板指则是从3349点跌至2122点,跌幅分别高达216%和366%,使得2亿投资者普遍损失惨重。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还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例如,很多基金类产品回撤巨大甚至出现亏损,由此引发赎回潮,继而又造成了股市的下跌,就连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破净”。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财富都出现了缩水,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意愿不强。相比之下,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更高,收益也更为稳健,故而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将钱存入银行,将其视为资金绝佳的避险场所,由此让存款金额不断增加。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又一个原因。根据《中国财富报告2022》的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资产中近70%是实物资产,其中房地产占绝对主导地位。不过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不景气,尤其部分民营房企陷入融资困境,个别地区保交楼出现问题,由此导致居民购房意愿大幅度降低。其中不乏一些人将原打算用于购房的钱存入银行,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存款。  二  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们比以往更爱存钱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在此不妨先来讲一个小故事,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300多年前创作的《蜜蜂的寓言》:  在一个蜜蜂王国里,起初所有的蜜蜂都想追求奢华的生活,它们在辛劳酿蜜之余,整日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日子过得非常惬意,整个王国也变得非常繁荣兴旺。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它们逐渐意识到挥霍浪费不是好的行为,于是就转变了生活态度,开始崇尚节俭:吃的比以前少了,用的也比以前省了,而因为不用花销太多,大家干活也没那么起劲了。结果原本生机勃勃的蜜蜂王国日益凋敝,国力也逐渐走向衰落。  曼德维尔提出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因为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应该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和节欲,如此便可增加全社会的储蓄,银行也可以因此而开展更多的投资活动,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正因为这一思想在18世纪初期占据着主流,《蜜蜂的寓言》一经问世就引来了各种批判,曼德维尔本人甚至还遭受了不少人身攻击。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曼德维尔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到了1936年,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发行,作者是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宗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该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  三  如何将居民存储转变为消费?  话说回来,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的大幅度增加,其另一面是消费的低迷,是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发挥,这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复苏、畅通“国内大循环”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才更应该引起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将居民储蓄转变为消费呢?  诚如前文所述,既然居民存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那么预防性储蓄何时能减弱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了便于解释预防性储蓄的变化,这里不妨借鉴安信证券的研究思路,以2003年北京城镇居民在“非典”时期的表现作为参考。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02年以来北京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整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但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季度,储蓄率要显著高于长期趋势水平,反映出居民为了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积累了预防性储蓄。尽管“非典”在当年6月下旬就消失了,但北京市民的预防性储蓄并未得到即时性的缓解,9月份以后才逐渐回归长期趋势线,而2004年“非典”疫情已经确定消失的三个季度后,北京城镇居民储蓄率才出现反向的补偿性下降。    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那么在新冠疫情反复和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事实上,从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走势也可以看出,当前居民消费信心明显不足,今年以来就业、收入、消费意愿等分项指数也都显著下滑,侧面解释了上半年居民存款为何大幅度增加。    正因上述种种,想要真正将将居民储蓄转变为消费,继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当务之急便是要进一步强化与创新城市管理机制,采取更加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手段,尽可能平衡防疫与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平稳有序,以此来稳定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降低不安全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稳就业,让国人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提振消费信心,考虑到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故而需要从稳定中小微企业着手,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企业运行,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针对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来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要比高收入人群更大,因为前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后者则是财产性收入居多(见《人们为什么不爱消费了?》)。而且由于房贷、车贷等各项支出的影响,不乏一部分中低收入者处在低储蓄甚至零储蓄状态。再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人群,而中低收入人群又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头,故而想要通过提振消费来促进经济回暖,长期来看势必要着力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  具体需要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点,并在再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注重公平。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体制更合理、机制更规范,切实减少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