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3078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68 USD
更新时间:2025-02-12 08:02:31
凯恩斯炒出来的“最大笨蛋理论” 1908-1914年间,
凯恩斯什么课都讲:经济学原理、
货币理论、证券投资等等。他因此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
凯恩斯赚课时费的
动机是为了日后能自由而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然而,仅靠赚课时费是讲到吐血也积攒不了几个钱的。
凯恩斯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1919年8月他借了几千英镑做远期外汇投机去了。仅4个月时间,他就净赚一万多英镑,在当时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投机客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开始那一跳往往有惊无险,钱就这样莫明其妙进了自己的腰包。就在他飘飘然之际,他却忽然掉进了万丈深渊。3个月之后,
凯恩斯把赚到的利和借来的本金亏了个精光。赌徒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要从赌桌上把输掉的赢回来。7个月之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一通并大获成功。受此刺激,他把期货品种做了个遍。还嫌不过瘾,就去炒股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已赚得盆盈钵满。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与一般赌徒不同,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富魅力的赌经———最大笨蛋理论,这可以视为他投机活动的副产品。 有人猜测凯恩斯可能参加过报纸选美有奖投票,否则,他不可能用这么一个例子:从100张照片中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脸蛋,选中有奖。当然最终是由最高票数来决定哪张脸蛋最漂亮。你应该怎样投票呢?正确的做法不是选自己真的认为漂亮的那张脸蛋,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她一票,哪怕她丑得像时下出没于各种搞笑场合、令人晚上做噩梦的娱乐明星。这就是说,投机行为应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期货和证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投机行为或赌博行为。比如说,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花20元去买走1股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这就是凯恩斯所谓的“最大笨蛋”理论。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样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出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把它从你那儿买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对中外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投机狂潮最有解释力的就是这最大笨蛋理论。1593年,一位维也纳的植物学教授到荷兰的莱顿任教,他带去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种荷兰人此前没有见过的植物———郁金香。没想到荷兰人对它如痴如醉,于是教授认定可以大赚一笔,他的售价高到令荷兰人只有去偷。一天深夜,一个窃贼破门而入,偷走了教授带来的全部郁金球茎,并以比教授的售价低得多的价格很快把球茎卖光了。 就这样郁金香被种在了千家万户荷兰人的花园里。后来,郁金香受到花叶病的侵袭,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衬的彩色条或“火焰”。富有戏剧性的是病郁金香成了珍品,以至于一个郁金香球茎越古怪价格越高。于是有人开始囤积病郁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价从囤积者那儿买入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1638年,最大的笨蛋出现了,持续了五年之久的郁金香狂热悲惨落幕,球茎价格跌到了一只洋葱头的售价。 始于1720年的英国股票投机狂潮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要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凯恩斯的投资原理的合理性与不足宏观经济学首先给出凯恩斯陷阱的定义:也叫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
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
利率上升而
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
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
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
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
利率,使得
货币政策失效。综上所述,你这问题的前半部分,就是流动性陷阱发生时的现象描述。其答案呢?在定义有清楚的说明:“人们就会产生
利率上升而
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所有的金融类经济现象,都离不开人心。这是最本质的东西。各种金融货币手段,调控的其实就是人心。比如做股票,你之所以能买到某只股票,必定是电脑的另一端有人愿意卖。这个买卖才做得成。而在流动性陷阱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预期都是一个方向,因此,发再多的钱,都没人投资。3,请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凯恩斯说:“专业投资大约可以比做报纸举办的比赛,这些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当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全体投票者的平均偏好,谁就能获奖;因此,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这些其他参加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见认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们必须作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 在选美比赛中,最终的结果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人们所要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所以凯恩斯的美人投票原理的实质是一种博弈论,简单地说即让人明白预期和博弈的重要性,事物的结局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所有人对它的预期。这是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威力所在,比如在股票市场中有很多用正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羊群效应,买涨不买跌等等。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可以决定事物的走向,而且在宏观经济学中预期也是很重要的,围绕它的争论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 局限性在于虽然预期很重要,但是大多数时候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情的实质更重要,它们决定了事物的结局。像股票理论中基本面分析法就关注于宏观经济的好坏和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它相信它们决定了股票的价值,只要价格低于价值就可买进,而不注重股票价格变化的技术分析(它比较侧重于价格的快速变化,这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简单说它的局限性是否定“是金子总要发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论断。 PS: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看问题的角度要尽量一分为二。理论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可以用它,但不可被它牵着鼻子走。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假设中有三个相同点。第一,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
利率表达,这个市场利率是有价证券的收益率;第二,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第三,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资本的可分割性说的是,在理论上讲,某一经济单位的资本可以属于有限多的人,即生产单位可以发行有价证券募集资本,而不必靠自积攒延误时间。在理论上讲,任何时点上都有投资的可能,从而进一步锁定了货币和实际资产的替代关系。同时生产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会因为投资资金的不足而等待,所以各生产单位可以得到在短期内不变的平均利润率。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持有货币的收益中,间接收益是主要的。这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有相同点。既货币持有者在持有货币的时候都期待着购买低价的证券,在高价的时候卖出,从中获取收益,也就是间接收益。两个理论最终都涉及k的研究。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既存在着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两者在假设中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的分析,既价格保持不变。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事,则必然有总需求的进一步攀升,其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价格上涨,没有经济增长。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由于凯恩斯当时所处的经济状况意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2、货币量的层次为广义货币,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层次上,而凯恩斯则将货币定义在狭义货币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最适当的货币定义的标准是:(1)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2)货币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者间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对影响持有货币数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凯恩斯是从货币需求的
动机开始分析的,可分为四类:(1)交易
动机(2)营业
动机(3)预防
动机(4)投机动机。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直接成本分为两方面:一是预期损失;二是贮藏费用。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人们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机会成本。两个理论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是由于出发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两个理论的函数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相对与弗里德曼的来说,涉及的自变量较少。凯恩斯的只是关于收入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弗里德曼是价格指数、
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价格变动率、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恒久收入、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数虽然更具体地说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数里面有因素还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那就是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最后,他们对k的定义有所不同。凯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在凯恩斯陷阱中交易性货币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和有什么变化凯恩斯出生于1883年,是年,马克思去世,他也是学二代,他几乎接受了当时的顶级教育,中学毕业于伊顿公学,大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他父亲是剑桥的经济学教授。凯恩斯在上学的时候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成为了朋友。 1919年凯恩斯参加了凡尔赛和会,他认为对德国的'索赔要求过于苛刻,会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劝说无效之后,辞去了他在英国财政部的职位。我在想,他是不是曾经见过顾维钧。 1929年,大萧条开始了,凯恩斯持有的股票和期货合同都变成了废纸,他遭受了巨额损失,这促使他重新思考宏观经济。1936年,他发表了不朽的名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思想开始改变世界。我再次就不再赘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了,时至今日,当我看到各种“铁公基”一类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我又回想起第一次读到《通论》结尾的那个晚上,“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 1944年,凯恩斯组织领导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6年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同年夏天因心脏病去世。 凯恩斯是一个同性恋者,如果他继续活到50年代,不知是否会受到图灵那样的迫害。(一)货币的需求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我们都知道,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例如,以
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持有货币呢?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第一,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出于交易动机所需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谨慎动机产生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需的货币主要决定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货币量和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谨慎动机所需的货币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数。因此,如果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收入,这种货币需求和收入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8-15)或者:L1=kY,式中k是出于上诉两种动机所需货币量同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Y为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收入。例如,若实际收入为1000万元,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需要的货币量占收入的20%,则L1=1000×02=200万元。第三,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生利资产例如
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有利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人们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抓住有利的投机机会,但是会损失利息。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就较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用L2表示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用r表示利率,则L2与r的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8-16)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每张债券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假定一张债券一年可获得利息10元,若利率为5%,则它的市场价值为200元,因为200元在利率r=5%时放到银行也可以得到10元的利息。所以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债息与利率相除得到的商值。同理,若r=4%时,债券市场价值为250元,若r=10%,则债券的市场价值为100元。可见,债券的市场价值和利率成反比关系。凯恩斯指出,在任一时刻,人们心中存在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如年利率5%)。假如现行利率为6%,那么他会预期利率将趋于下降。此时,他将按照1667(10/006)元的市价用货币买进这张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到5%,债券价格上涨到200元时卖出债券,换回货币。反之,如果现行利率为4%,一张债息为10元的债券的市价为250元,此时,由于他预期将来利率会升回到5%,他将按250元的市价卖出债券,换回货币(这就构成了货币需求,即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降到200元时再买进债券。由此可以看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两者反方向变化,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当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此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会将持有的货币量全部换成债券。反之,在利率极低例如2%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债券未来的价格只会下跌,此时,人们必然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由此,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活动中收购债券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然全部被公众作为货币保存在身边,所以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陷阱”,此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低到2%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86所示。 r 10 8 6 4 2 0图86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在货币市场上,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三种动机形成的总需求量。把L1和L2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全部的货币需求量。即:(8-17)货币的总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如图87所示。r r10 108 86 64 42 20 0 (a) (b)图87 货币总需求图87(a)中的垂线L1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曲线,是关于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所以垂直于横轴。L2表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曲线,它起初向右下方倾斜,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量随利率下降而增加,最后为水平状,表示“流动性偏好陷阱”。把L1和L2加总即货币的总需求量,见图87(b)。参考臧良运主编,西方经济学,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