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294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71 USD
更新时间:2025-02-08 08:02:31
苹果
公司的新任总裁? 蒂姆·
库克,曾在IBM供职12 年,负责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1998 年年初,
库克进入苹果,任副总裁,主管苹果的电脑制造
业务。2011年8月25日,苹果宣布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将辞去CEO一职,由蒂姆·
库克接任。 中文名: 蒂姆·
库克 外文名: Timothy D Cook 国籍:
美国人 出生日期: 1961 职业: 苹果
公司CEO 毕业院校: 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杜克大学 个人履历 蒂姆·
库克 蒂姆·库克(Timothy D Cook)曾担任苹果
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苹果
公司的全球销售和运营,包括终端到终端的苹果的供应链,销售活动,服务和在所有市场和国家的支持下负责管理。他还领导苹果
公司的Macintosh部门并发挥在战略分销商和供应商关系继续发展的关键作用,确保在应对日益苛刻的市场灵活性。库克在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主修工业管理学,然后在杜克大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998年苹果公司聘请蒂姆·库克负责苹果电脑的制造。在苹果期间,库克管理库存与供应链,并成为乔布斯下的苹果二号人物。 此前,库克已经拥有16年IT业从业经验。1994年前,他曾在IBM供职长达12 年,负责IBM的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此后,他曾任批发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公司电脑分销部门的首席运营官。加入苹果公司前,他刚蒂姆·库克 转投康柏6个月,负责康柏的材料采购和产品存货管理。 2004年8月起,当乔布斯因为手术离职期间,库克曾代为管理苹果两个月。随后,乔布斯将全球的销售交给库克,并由他掌握Macintosh电脑
业务。 2005年,库克成为苹果COO。 2009年,乔布斯再度入院接受治疗,库克再度取代乔布斯的职位。在乔布斯离开期间,库克管理苹果的日常运营,并受到好评。 2010年,库克的薪水为80万美元,外加500万美元奖金和5230万美元期权。他的总薪酬为5900万美元。 2011年1月17日,苹果宣布乔布斯因病再度休假,苹果COO蒂姆·库克将暂代CEO职位。 2011年8月25日,苹果宣布,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将辞去CEO一职,由公司COO蒂姆·库克(Tim Cook)接任,库克同时加入苹果公司董事会。 运营天才 蒂姆·库克 1998 年年初,乔布斯把库克从康柏公司招入苹果,担任资深副总裁,主管苹果的电脑制造
业务。 此前,库克已经拥有16 年IT业从业经验。1994年前,他曾在IBM供职长达12 年,负责IBM的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此后,他曾任批发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公司电脑分销部门的首席运营官。加入苹果公司前,他刚转投康柏6个月,负责康柏的材料采购和产品存货管理。 那时,苹果公司的运营只能用“一团糟”来形容:库存臃肿、制造部门效率低下,1997财年苹果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这种低效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苹果把从亚洲运去的电脑部件在欧洲爱尔兰的一家工厂里组装成笔记本,然后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又运回亚洲市场销售。 但这一切对有着多年库存管理、制造和分销运作经验的库克而言,并非难事。上任后,库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电脑制造
业务进行大笔的账面减记。但库克明白,仅仅账面减记是不够的,他必须采取行动。 为了减少诸如上述“从亚洲到欧洲再回到亚洲”的此类循环,库克推动苹果的部件供应商在地理上贴近制造商的产品组装厂。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供应商把部件保留在自己的库存里而不是苹果公司;借此机会,库克还关闭了苹果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和仓库。结果是,库存产品在苹果资产负债表上存在的时间迅速从以月计算降为以天数计算。截至1998年9月25日,苹果只维持着6 天的库存量,相当于7800 万美元的商品价值,这比上年的31天库存量和437亿美元商品价值大幅降低。到了1999年底,库克进一步把该数字挤压为2天和2000万美元。苹果前COO库克(左)和乔布斯(右)在一起 库克曾经说过,库存产品“基本上就是魔鬼”。正常情况下,库存产品的价值会在一周内跌掉1% 至2%,“你要像从事奶制品行业一样管理公司,如果奶制品过了保质期,问题就来了。”正是在库克的这种逻辑原则指导下,苹果获得了与戴尔相提并论的库存管理效率,而后者的库存管理模式早已成为PC界的楷模。 这种出色的运营天赋也让库克在苹果的地位稳步上升。2000年,乔布斯又把苹果的全球电脑销售和客户支持部门交由库克负责。 那时,苹果的销售工作意味着要同零售商和其他Macs经销商打交道。有着多年分销经验的库克意识到,他必须避开零售商、经销商,更直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库克坚持由公司自己训练销售人员,并让这些训练有素的销售人员替换百思买(Best Buy)等经销商门店雇员。这可称得上“苹果零售店”的开路先锋,如今,苹果在全球7个国家经营着200多家零售店,这些零售店雇佣有Specialists(苹果专家)、C库克(左)和乔布斯(右)在一起 reatives(创意顾问)、Geniuses(苹果天才)和Concierges(客户服务专员),为顾客提供充分发挥其Mac电脑和iPod效用的各种良方。 2004年,在库克暂行苹果CEO一职后,2005年10月,库克被任命为公司COO。那时,乔布斯表示,其实,他注意到库克“已经从事这项工作两年多了。”如今,他的职责范围已经扩展至iPhone 的销售和运营,包括负责同销售iPhone的51个国家的无线运营商进行谈判。此外,他还担任法律、财务、设计、营销等重要部门的掌门人,直接向乔布斯汇报工作。 2011年8月25日苹果公司董事会宣布,乔布斯已经辞去首席执行官职位,董事任命蒂姆·库克,原首席运营官为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当选为董事会主席,库克将加入董事会,决定立即生效。董事会表示,乔布斯的非凡的远见和领导让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他在董事会主席这一新的角色上将继续以独特的见解、创造力和灵感带领和启发苹果世界一流的团队。董事会对服务苹果13年的库克也非常具有信心。 乔布斯向董事会提出辞职之后,强烈建议董事会执行其继任计划,建议蒂姆·库克担任首席执行官。 编辑本段投资者信任 2009年,在母校奥本大学的一次讲演中,库克称他迄今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1998年同意加盟苹果。他说:“这使得我接下来的12年工作真正有了意义。”贾尼斯说,库克经常在公司总部加班,或到世界各地与供应商和生产商会面。库克主导了与Verizon Wireless的谈判,最终同意在今年由这家运营商销售iPhone。 在2010财年,库克的薪酬为5910万美元,其中包括5230万美元的股票奖励。2009年上半年,乔布斯曾因癌症病休,库克接过了公司管理权,在乔布斯返回公司之前,他使苹果股价上涨了大约70%,一举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最合适CEO人选 乔布斯曾经说过:“蒂姆·库克是我迄今招来的最好的员工。”乔布斯2000年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表示,在苹果前COO詹姆斯·麦克鲁尼(James McCluney)1997年离开后,他曾经难以找到合适人选。 他告诉《商业周刊》:“我不能从公司内部挖掘潜力,也没有从我认识的人当中发现合适人选,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九个月,直到我们找到蒂姆·库克。在蒂姆加盟苹果以后,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PC
业务的供应流程。”除了彻底调整苹果的供应链,库克还领导公司进军新市场。上个财季,苹果在中国的营收达到38亿美元,同比增长5倍。 面临压力 库克(左)和乔布斯(右)在一起 库克还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苹果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在采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HTC﹑三星电子和摩托罗拉移动等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下,Android已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谷歌本月宣布计划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与此同时,投资者还不断向苹果施压,敦促其动用庞大的现金储备派息或回购股票。数据显示,苹果座拥750亿美元现金。自1998年从康柏跳槽苹果以来,库克凭借高超的运营能力支撑着苹果不断进行扩张。 库克丰富的管理经验令苹果可以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如iMac电脑外壳颜色有很多种,而不仅仅局限于浅褐色。苹果还不断推高市场对iPod、iPhone和iPad等产品需求,新产品往往在不到48小时就送到客户家门口。 苹果投资人、资产管理公司Huntington Asset Advisors高级投资组合经理彼得·索伦蒂诺(Peter Sorrentino)在谈到库克时说:“他是一位能力突出的公司管理层。人们会吹毛求疵,相比史蒂夫,他们对库克会更加关注。”Huntington Asset Advisors旗下管理着148亿美元资产。 在乔布斯宣布辞职后,苹果董事会表示了对库克的全力支持。苹果董事阿特·列文森(Art Levinson)作为公司董事会代表发表声明称:“苹果董事会完全相信库克就是我们下一任CEO的合适人选。库克已在苹果工作13年之久,有过出色的表现,在他所做的一切事情上,蒂姆均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合理的判断。”盛田昭夫是怎样打造SONY的?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0992HK)在北京宣布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这标志着联想向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完成并购交易后,联想PC业务的规模将跃升为全球第三。联想并购是中国IT企业海外收购金额最大的案例,国内外媒体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认为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将开启中国的新经济时代,标志着中国公司真正开始了全球化并购。Stein Roe投资咨询公司的投资商查克·琼斯(Chuck Jones)表示,如果联想希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收购IBM的PC部门就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有效方式,否则联想至少还得为此付出十年的努力。而持怀疑态度的声音也不绝入耳,认为联想并购针对有
美国精神象征的IBM,不得不面对政治、文化、管理及资金等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这起并购凝聚了大量的商业智慧,并购者背后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并购对相关利益方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又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何种启示呢? 不同动因促成并购 衡量并购的得失必须了解并购的缘起,我们从联想和IBM的战略背景出发,剖析其是否具有逻辑清晰、判断合理的交易动因。 并购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 从2001年到2004年,国际化已成为联想越来越亟需解决的课题。从联想的主要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图1),联想在经历了1997年到2001年的高增长阶段后,2001年是明显的拐点,此后各项财务指标的增长势头都明显平缓。对于急欲国际化的联想而言,渐进地通过自有资金扩大规模的方式尽管稳健,但略显缓慢,无法缩短超越竞争对手的时间。不仅如此,2004年3月,联想正式成为奥运会第11个加入的全球合作伙伴(TOP),在支付6500万美元现金及等价物的条件下,能够以奥运顶级赞助商的身份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市场营销,为此,联想必须具备足够广泛的营销网络,才能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但是,如果联想为了充分利用奥运营销资源而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人才储备库,将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也未必能赢得时间。因此,并购已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 联想控股的总裁柳传志(柳传志新闻,柳传志说吧)曾表示,联想集团收购IMB PC的主要目的是看重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我们认为,联想海外并购的根源在于战略利益的驱动,无论从地缘的角度,还是从产品同质化的角度看,联想与IBM PC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表1、表2);除了业绩亏损外,IMB的PC业务能够弥补联想所匮乏的竞争力要素,包括获得品牌、通道、销售人员、管理团队、售后服务等,并购后联想可以便利地在IBM搭建的平台上拓展国际业务。对联想而言,“与大象一起跳舞”虽然并不轻松,但除此之外,似乎并无更好的选择。 财务结构暗示联想管理层存在并购冲动
美国学者麦克·詹森和威廉·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的研究发现,在负债较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则获利颇丰的投资,因为一旦成功,管理层将获得大部分的收益,而如果投资失败,则由债权人承担大部分费用。他们提出的企业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与股东相比,管理层更关心企业的规模问题,因为一般来说,规模高速扩张的企业,管理层升迁的机会更多,大企业管理层的声誉、社会地位及所获得的各种货币、非货币收入也较中小企业高。 由于股东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管理层的并购行为,管理层有可能牺牲股东利益去追求并购。尽管管理层持股、薪酬计划或其他激励机制能起到一定约束作用,但这些努力一般不足以使股东与管理层的目标达到完全一致。 从联想的情况看,1999-2003财年间其资产负债率大体保持稳定,但2004财年资产负债率达到46%,较2003财年的38%明显上升;而截至2005年3月31日,联想高管持股比例仅为058%。在负债率较大的资本结构下,联想的高管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并购IBM的PC业务。虽然历史上PC行业的并购结果表明成功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联想的高管将获得大部分的利益。 麦克·詹森还发现,企业拥有闲置资金时,管理层倾向于将多余的资金投资于能够扩大企业规模的非盈利项目,而不喜欢将这些资金用于支付股利或回购债券,这实质上是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联想的情况看,联想集团的现金流量充裕,2005年达到了3019亿港元,较2004年增长139%,但联想摊薄后的每股盈利仅增加了7%,派发的每股股息仅增加了4%。从这一角度看,联想并购可能同样与高管的倾向性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联想的并购行为确实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层在业界的影响力。2005年12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公布“2005年度中国企业领袖”25人名单,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因帮助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而排名第一位,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同月
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5年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业领袖”中,杨元庆排名21位,入选的原因同样是其全球扩张计划。联想并购行为带来的部分经济结果与麦克·詹森的解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PC业务拖累业绩使IBM无法容忍 任何并购交易的达成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IBM出售全球PC业务的动因,与其近年向服务软件业务转型的战略密切相关。IBM现任CEO萨姆·帕米萨诺(Sam Palmisano)在解释IBM出售全球PC业务的动机时称,最主要的原因是IBM的市场战略已经与PC业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联想集团却在PC市场占据优势。我们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根本原因在于PC业务对IBM的整体贡献率已经降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财务数据表明,IBM近些年来业绩稳定,但增速缓慢,关键业务的边际利润出现下降趋势;尽管2003年其软件业务获得了高达865%的边际利润,但仍然无法阻止总体边际利润下降11%;随着Microsoft、Intel、惠普等跨国巨头的竞争,IBM面临着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危险,尤其是IBM引为自豪的全球服务领域也出现了边际利润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263%下降到2003年的251%。这说明IBM已经缺乏“成长即是美”的活力,需要优化利润结构。 进一步对比IBM 1994年和2004年的分类业务可以发现,2004年服务业务收入的金额和占比都有明显的上升;尽管软件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维持在15%-18%之间,但其对公司毛利贡献却始终高达33%以上;而PC业务收入虽然占总收入的12%,但包括PC在内的硬件业务利润仅占总利润的07%。2001年-2004年上半年期间,IBM的PC业务营收达341亿美元,但累计亏损965亿美元。著名市场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在几年前就预测IBM会在2007年前退出PC市场,理由是IBM的PC业务在表现最好的年度占其全部利润也不到1%,而该业务的盈利及增长趋势难以超越居于领先地位的戴尔。由于投资者对IBM的经营业绩不满意,2004年IBM股价跌幅达63%,而同期
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上涨91%。 协议内容IBM略占上风 筹备安排 从2003年12月起,联想开始着手对该项收购进行尽职调查,聘请麦肯锡为顾问全面评估并购的可行性。2004年春节过后,联想又聘请了高盛公司作为财务顾问,开始了与IBM长达一年的艰苦谈判。联想集团和IBM的销售收入和品牌认知度相差悬殊,因而这起收购也被媒体称为“蛇吞象”。但杨元庆认为联想的并购是有备而来,联想进行战略转型的时候,先实施了两次战术准备,即全球改换标识和加入奥运TOP计划,因此,此次收购IBM PC业务是联想实施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起点。 双方为本次交易能够顺利通过美国政府审查做了充分准备。IBM曾邀请了包括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在内的政要出面游说政府部门,还说服美国政府放弃了阻止北卡罗纳州罗利三角科技园的研发人才转入联想的要求,这保证了并购中最宝贵人力资源资产顺利移交给联想;而联想方面也积极配合美国政府部门调查,并做出了让步:不寻求获得IBM美国政府客户的名单,联想员工不能进入除IBM PC部门外的任何IBM办公楼等。虽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延长了对该项并购的审查时间,但审查最终于2005年3月9日通过。 交易结构 2004年12月8日,杨元庆正式宣布双方已于12月7日签署最终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图2): 一、代价支付。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新联想。收购代价包括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联想集团股票及承担IBM PC的5亿美元债务。首次交割将于2005年4月30日实施,此前联想须于2004年12月8日向IBM支付25,000,000美元现金作为商誉保证金。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252,493美元由IBM保管,交割时用于抵扣联想应付IBM的现金代价。根据协议,首次交割时联想须向IBM支付现金624,747,507美元(经扣除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并按每股2675港元的发行价向IBM配发821,234,569股股份及21,636,459股无投票权股份。这样,首次交割完成后,IBM占联想已发行股份总额(包括股份及无投票权股份)约189%,占联想投票权总额约99%。 二、品牌管理。品牌管理为期5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6年5月),联想在合作中只能使用IBM原品牌及旗下的Think系列,IBM将继续销售贴有其品牌的电脑,目的是避免原有客户流失到戴尔或惠普;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8年3月),IBM与联想合作开发新的品牌;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2月),联想的品牌Lenovo将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主要品牌,IBM将以标签形式注明其在该品牌中的贡献。 三、业务整合。这是整个交易中最为复杂、最核心、最棘手的内容。IBM的全球PC业务全部交给联想管理,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即长城国际(不含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日本大和和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此外,IBM与联想签定了若干附属协议。IBM向联想提供范围广泛的三年期过渡服务,包括财务与会计支持服务、市场推广和销售支持服务、采购服务、开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房地产设施服务和IT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705亿美元;IBM向联想提供策略性融资和资产处置的五年期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436亿美元;联想委托IBM进行五年期维修和质保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1165亿美元;IBM向联想提供五年期市场支持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866亿美元;联想向IBM出售作为内部使用的PC,为期五年,预计总费用2603亿美元。 四、人事安排。杨元庆担任并购后的新联想的董事局主席,IBM原负责PC业务的沃德(Stephen M Ward)出任新联想的CEO;同时,IBM原PC业务下的约1万名员工成为新联想的员工(其中1/4在美国,中国区约占40%)。 资金安排 由于收购总代价高达175亿美元(约1365亿港元),而联想2004财年末的净资产还不到45亿港元,考虑到自身的财务和融资风险问题,联想希望避免完全以现金支付并购费用。IBM则希望维持PC业务的影响力并分享可能带来的利润,也有意持有联想股票。最终IBM持股联想189%,接近收购项目股权的交易上限(超过20%实质上是合资形式,需要股东大会表决)。 根据柳传志当时的说法,联想集团的现金储备仅约4亿美元,而需要支付的现金就有65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为避免出现资金风险问题,联想主要通过银行借款解决资金的问题,与银行达成了过渡性贷款协议。2005年4月26日,联想与若干银行签定6亿美元的定期的抵押贷款协议,该定期贷款由联想集团及若干附属公司无条件做出担保,贷款利率较3个月伦敦银行同业往来贷款利率高出0825%,于5年内分期偿还。贷款银团牵头行主要包括工银亚洲、法国巴黎银行、荷兰银行及渣打银行,其他参与银行则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亚洲和欧美等地的16家银行。这样,如果将联想自有资金、此次融资和联想此前货款汇总,联想可动用资金共约为135亿美元。由于并购后新联想的运营收入将急剧扩大,而过渡服务费等费用不需一次性支付,联想即使在支付IBM收购款65亿美元现金后,仍将手握7亿美元现金。 IBM的PC年营业收入达到9566亿美元,加上联想并购前的年营业收入,合计将达12537亿美元,这样大的规模对联想的营运资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并购后IBM持有189%的股份而成为联想战略投资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联想维持业务面临的压力,因为与IBM战略结盟可提高联想的融资信用等级。 出价合理性有待观察 联想的出价是否合理呢?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标的资产的详细情况。根据并购协议,IBM体系内的PC业务未经审核的账面净资产为-976亿美元,包括总资产1534亿美元,总负债2509亿美元。而IBM本次出售的PC资产按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未经审核账面净资产为-68亿美元,这是因为出售资产扣除了服务器交叉业务、与LG的合作项目及长城国际的股权等项目。财报显示,IBM PC业务2003年亏损高达258亿美元,而且在收购前两三年间业绩乏善可陈。对此,联想的财务顾问高盛公司认为主要原因是质保费用的支出影响了PC业务的盈利能力,具体来说,由于IBM此前生产和出售的一部分PC产品安装了有问题的元器件,直接影响了IBM PC业务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业绩。因此,联想和IBM的交易协议规定,如果今后在若干PC产品中再发现此类元器件问题,IBM将承担一切质保开支。但是否此举就可以防止并购后该业务继续大幅亏损,目前还难以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并购给联想账面带来巨额商誉。因为收购总代价为9925亿港元(包括已付现金5068亿港元,直接交易费用521亿港元和发行股票公允市值4335亿港元),而所购入净资产的公允市值仅2943万美元(包括可识别无形资产4868亿港元,股权报酬计划1373万港元,有形资产1623万港元,和已承担负债4992亿港元),二者之间巨大的差额构成了9895亿港元商誉。根据新的香港会计准则规定,联想所购入的无确定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将不必进行摊销,但部分购入的无形资产及股权报酬计划将按其估计使用年限进行摊销。因为联想购入的无形资产初步估计使用年限在3-5年之间,因此短期内将对联想利润指标构成较大负担。 IBM将PC业务卖给联想后,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从事高端信息服务市场。因为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建筑群的核心并非PC,而是网络及其需要的关键要件。PC业务对规模庞大的IBM来说,基本等同于“瘦狗”业务。另一方面,仅仅通过并购协议,我们无法推测IBM是否确实进行了战略调整而彻底退出PC业务领域。在合作之初,IBM还将继续销售其PC,同时X系列并未包括在并购标的之内;在未来PC市场景气的情况下,IBM完全可以在5年期满之后终止与联想的合作并收回IBM的品牌使用权,重操旧业,与此同时IBM仍持有19%的联想股份,仍可以享受联想和PC的成长利益,可谓狡兔三窟。此外,在首次交割后数年内,IBM将持续与联想进行过渡服务、策略性融资和资产处置服务等关联交易,获取巨额收入,而联想向IBM出售作为内部使用的PC,边际利润是双方协定的,非常有限。 并购为联想带来的直接效益有限 提高了管理成本 并购后,联想首先对高管的组织分工重新进行了调整,以符合国际化的要求。首席技术官贺志强主要负责北京、日本大和和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弗兰·奥沙立文(FranO'Sullivan)负责全球产品,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刘军(原联想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领导全球供应链系统,包括采购、物流、销售支持、供应链战略规划及生产制造等。 由外部人担任并购后公司的要职,能够为联想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知识和新技能,降低内部人合谋和逆道德风险的概率,但他们的薪酬不菲。并购后,联想吸收了原IBM团队的许多成员进入高管层,如首席营销官德普克·阿德瓦尼(DeepakAdvani)、负责全球销售业务的拉维·马尔瓦哈(RaviMarwaha)、与刘军任联席首席运营官的弗兰·奥沙立文、负责业务开发的副总裁史蒂夫·佩特拉卡(SteveVPetracca)和负责人力资源的高级副总裁威廉·马特森(WilliamMatson)等。2005年,联想又从外部引入了四名高层:曾在收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合伙人吴亦兵任首席战略官;从战略投资者德州太平洋集团处引入首席集成整合官凯文·伯恩斯(KevinBurns);首席信息官史蒂夫·班德罗扎克(StevenJBandrowczak)来自于敦豪国际速递;仁科前首席法律顾问詹姆斯·肖内西(JamesPShaughnessy)空降成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 根据联想2005-2006财报,多位董事在该财年都获得大幅加薪,其中杨元庆的薪酬由上一财年的424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2175万港元,增幅逾4倍;联想首席财务官马雪征的薪酬由上一财年的301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961万港元。联想前5名最高薪人士的酬金也由上一财年的580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2853万港元;而整体董事及最高薪人士的酬金,更由上一财年的1270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175亿港元,激增128倍。此外,联想的非执行董事及独立非执行董事的人数由上一财年的4名增至10名,而薪酬则由每名平均约200万港元增至约400万港元。 大量并购案例表明,在大规模的企业兼并交易中,CEO是最大的获益者。联想并购后的CEO沃德亦不例外,其酬金为联想之冠。2005年12月20日,联想宣布更换CEO,公告显示,沃德在任8个月的酬金达到112亿港元,而沃德辞职后,联想从戴尔高薪挖过来的新任CEO阿梅里奥工作约3个月,薪酬已达到1883万港元。 被迫引进新股东,控制战略方向 并购对联想股权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购IBM之前,国有股东联想控股持有联想集团57%的股份,公众持股43%。2005年4月30日,联想与IBM首次交割完成后,联想控股持有46%,公众持有35%,IBM持有19%。 2005年3月30日,联想又引入三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团(TPG)、泛大西洋集团(GA)和新桥集团(NCL)共计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2005年5月18日,联想按每股发行价1000港元向三家公司发行了2,730,000股非上市A类累计可换股优先股;并发行了可用作认购237,417,474股联想股份的认股权证。可换股优先股共可转换为1,001,834,862股股份,占联想已发行股本总额的134%及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1024%;认股权证共占联想已发行股本总额的318%及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263%。如果三家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优先股全部转化成普通股,联想控股的股权将降低至422%,公众将降低至332%,IBM将降低至134%(图3)。 通过本次发行,联想获得资金净额为347亿美元,其中约15亿美元用以从IBM购回无投票权股份,余下2亿美元将用作新联想的日常运营。2005年5月1日,联想与IBM签定协议,按每股2725港元回购IBM持有的435,717,757股无投票权股份,代价为152,331,909美元。2005年5月17日,IBM将110,635,946股无投票权股份转换为同等数目普通股股份。 三家投资者拥有的优先股在转股前每年将获得45%固定累计现金股息,按季支付,而不是按股份享受分红。杨元庆曾解释说,这表明联想对自己太有信心了,因为联想股价现在处于低位,联想不希望在这时出售股份,协议转换股价较当前股价溢价167%就是最好的证明。公开资料显示,三家投资公司实力雄厚,在高科技领域有很多成功的并购案例,尽管它们很难对联想整合IBM PC业务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其总计35亿美元投资所对应的投票权也不足以影响联想的重大决策,但对联想而言,首先,它们将多方面为新联想提供资源,推动联想实施整合。三家投资机构进入后,联想董事会再次作出调整,三家投资者各派一名董事进驻联想。据内部人士透露,三家公司派驻的董事与联想的中国高管在压缩成本等重要的问题上意见一致,不支持原IBM PC高管所坚持的高投入高产出政策。也就是说,联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了对公司战略方向的控制。其次,从股权比例看,如果三家投资者不准备长期投资联想,也不会对联想的股权结构产生太大影响。最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可能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即联想管理层已经做好了最充分、最坏的打算:即使IBM的PC业务营业额急速下降,联想也有足够的资金,不会出现现金流断裂。 竞争对手大多受惠 毫无疑问,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及IBM退出PC业务会对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产生重大影响。戴尔是全球最大PC制造厂商,也是联想最主要的竞争对手,2004年电脑销量达到31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179%,占美国市场份额331%,由于不提供大型、专业服务器和整体服务,戴尔丧失了许多赢得PC大客户的机会,IBM退出PC业务则强化了戴尔在亚洲及其他市场的地位。据媒体报道,戴尔亚太主管认为戴尔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恢复增长势头,预计2006年中国市场占戴尔全球销量可超过10%,2006年亚洲业务增幅将大大高于全球整体水平。惠普是全球第二大PC制造和销售商,也是IBM最大的竞争对手,业务范围包括PC机及咨询服务等广泛领域,近年盈利状况一般。IBM出售PC业务后整体优势将有所弱化,同样可能会改善惠普在市场上的生存状态。 从中国市场来看,2005年第三季度,戴尔的市场份额居第三位,前两位的联想集团和方正集团分别占345%和127%,惠普第四,占75%。联想并购后,中国国内市场出现了电脑价格大战,惠普连续推出十几款家用电脑,最低价格首次跌破4000元;此前,方正、华硕等笔记本电脑价格已经有了大幅下调。联想如果整合成功,势必冲击现有的市场和价格体系,而各大厂商降价正是为了从立足未稳的联想手中抢夺客户。但Gartner的分析师Leslie Fiering认为,除了戴尔,没有其他厂商能持续保持盈利。 由于PC制造商力量分散,占有80%市场份额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软件制造商微软具备对PC产业极强的谈判能力,而IBM的退出会弱化英特尔和微软这一能力。联想并购IBM PC后,由于规模的扩大更加具备采购优势,会进一步改善与英特尔及AMD的商业合作关系,同时也会加快PC产业链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和调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PC产业结构。 对IBM而言,出售PC的亏损包袱有利于轻装上阵。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周伟(Henry chow)曾表示,虽然2005财报显示IBM的利润在下滑,但在卖掉PC业务后,IBM核心业务利润呈上升趋势。公告并购的复牌日2004年12月9日,IBM股票在纽交所报收于9665美元,较开盘价上涨055美元,涨幅为057%,成交量5,310,700股,而IBM的关联企业长城电脑股价迅速跌停。联想并购IBM PC后,IBM持有80%股份的长城国际的生产、销售系统将转入联想旗下,由于前景不明,国内投资者深感担忧。 我们以并购交易公布日2004年12月8日为基准日,以基准日前后20天为考察时间窗口,则IBM股票相对于标准普尔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118%。而如果以基准日至基准日后4日为考察窗口,联想股票相对于恒生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170%。并购交易双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明,在这起重大并购交易的资本市场较量中,联想暂时处于下风。 联想未能逃离“赢家诅咒” 资本市场不看好并购 历史上大量并购案例的结果表明,能够最终赢得交易的通常是出价最高者,但赢家却往往笑不到最后,这似乎成了并购企业的“赢家诅咒”。联想和IBM之间的并购交易能否逃出整合失败的宿命,目前给以定论似乎为时过早,但资本市场显然对此并不看好。 从联想股价走势图可以直观地发现,自2004年1月开始,联想的股票收益率就明显落后于恒生指数的收益率,而在2004年12月8日宣布并购IBM PC业务后,联想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2004年12月9日,联想股票报收于2575港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跌374%,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看淡联想的并购交易前景,也担心联想迫于资金的压力,会采取寻求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等冒进的融资手段。2004年12月8日到2005年1月31日期间,联想的股票跌幅达215%,而同行业可比公司方正电子(0418HK)的同期跌幅为1211%,恒生指数的同期跌幅为214%。从超额收益率指标看,联想在2004年12月8日-2004年12月14日期间的超额收益率均值为-039%,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17%。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投资者对联想“蛇吞象”的前景并不乐观,投下了反对票(图4)。 盈利能力下降,财务风险加大 从联想首次交割到现在,时间仍较短,财务指标未必能完全反映出并购产生的效应。但从各种财务指标目前显示的变化趋势看,并购对联想产生了负面影响。 杜邦分析指标显示,并购后,联想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图5),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销售净利润率降幅很大,2005-2006财年第三季度较2004-2005财年第一季度降幅达7755%。影响销售净利润的主要指标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增长。 联想董事会曾在股东通函中对新联想的业务前景进行过描述,认为此次并购可以进一步打造联想品牌、更好地致力于创新、加强销售力度和进一步降低成本。我们根据董事会描述的前景,用四个维度对联想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即盈利能力、现金产生能力、偿债能力(稳健性)及营运能力(表3)。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为止,联想并没有表现出并购后的正协同效应,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明显弱化给联想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金压力,进而形成了财务风险隐患。 首先,从盈利能力来看,目前为止并购并没有产生出预期的协同效应。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环比持续下降,尤其是主营业务利润率,2005-2006财年第三季度较2004-2005财年第一季度孙正义是什么人物 日本战后废墟上的家国梦想 历史上的伟大商业领袖被赋予了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捕捉到普通人无法觉察的事物,年轻的井深大就有这种天分。1946年1月,他的目光穿过噩梦般的废墟,把自己的梦想记录在一个长达10页被称为"创业计划书"的文件上。计划书讲,"组建公司的目的是创造理想的工作场所,自由、充满活力与快乐,在这里,富于献身精神工程师们将能使自己的技能技巧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句话,已成为
索尼文化的精髓。在当时日本从未有过的惨淡的形势下,井深的理想主义是不同寻常的。 盛田昭夫受到了感召。两个人经过3个月的默契,决定成为合伙者。1946年5月7日,井深的公司正式成立了,起初的19万日元(合6万美元)出自盛田的父亲久作工门。后来公司数度财政困难,久作工门数度解囊,每次都获得股票,盛田家族曾一度拥有17%的
索尼股份。井深强烈的不安分的想象力与盛田实际的洞察力从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废墟上的梦想有了雏形。 井深有着成人少有的天真与纯粹。他极为专一,不会妥协,拒绝接受焦点以外的任何东西。在技术上固执己见,性情古怪,在公司经营管理上井深则依赖盛田。就是后来干不动技术了,他能去专心写诸如《幼儿园太晚》等畅销书,也不干涉盛田的经营。在公司的重大问题上,井深坚定地站在盛田一边。而盛田则更多地以井深为支柱和精神上的依归。盛田有任何想法,都与井深交流。在井深那里获得验证,是他面对外部世界的力量来源。 这是何等的智慧!井伸因为完全交托于盛田,而获得了专注于技术焦点的时空;盛田则因为以井深为精神上的依归,而获得全力开拓外部疆野的力量源泉。
索尼VS联想:创业元老不一样的境遇
索尼的冲突少不了,但他们之间有着更深刻的东西 当然,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不可能在什么事情上都保持一致。井深与盛田关系的不和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暴露出来,是在"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的研制过程中。
索尼的彩色显像管是它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然而,单枪三束彩管的诞生在索尼却有着痛苦的经历。从1961年就开始,在长达7年多的研究开发中,索尼承受了巨大的亏损。 盛田非常迫切要减少亏损。盛田领导的财务人员深入到技术队伍中,四处寻找不经济和荒唐。而井深却不关心焦点以外的问题,坚持技术研究的需要而丝毫不让步。井深与盛田之间的紧张状态显而易见的扩散着。如果充耳不闻巨额亏损的人哪怕是自己的父亲或兄弟,盛田都会毫不犹豫地叫停。而面对井深大,一种莫明的信托和尊重左右了盛田,他不得不动用广泛的社会关系筹措到索尼第一笔开发贷款200万美元。 井深知道盛田肩膀上的份量,对技术上每一个小的进展都拉盛田一起来分享。为了早日进入市场,井深大对他的技术队伍采取了专横却很有效的手段:提前在记者会上公布,显象管将于1968年10月1日投放市场。对怀疑犹豫者,果断剔除突击队。当首批显象管从装配线上下来时,井深对研究组深深地鞠了一躬。暮年的井深大回忆,他在索尼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的诞生。井深不只是对自己团队的创造物而骄傲,同样也为在危机中他与盛田紧张中的信赖而陶醉。 1992年井深大与盛田先后中风,两个人不能有太多的交流,但依然用简单的话语和手势,相互鼓励。当晚年盛田定居在夏威夷时,井深大就在电话上喊:"盛田!盛田!坚持住!"盛田夫人每次回日本第一个落脚点不是自己的家,而是井深大的身旁。1997年12月,井深大去世,终年89岁。中风的盛田悲痛无以言表,喘着气"啊"了一声,眼泪边夺眶而出。他低着头,喘息着,缀泣着。盛田夫人代表盛田在追悼会上宣读了对井深的悼词:"井深君,请接受我对你衷心的谢意,感谢你给了我如此愉快的一生!我从心底里感激你!" 领袖的理想与视野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发展道路 联想柳倪纷争,最清楚的显示了中国一大批商业领袖的理想与视野。没有一种内在的使命感,没有对崇高刻骨铭心的追求,没有看断未来20年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公司出现。美国的通用汽车、沃尔玛、微软、戴尔、Google、Amegen,日本索尼、松下、日立等等一系列伟大公司的诞生,与他们创始人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这些创始人都坚定地选择了向性价比进军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杜绝一切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向前。 索尼义无反顾走上了品牌立国之路 战后盛田昭夫考察了美国和欧洲。荷兰小镇上飞利浦公司的卓而不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全球性品牌时索尼走出美国阴影的唯一道路。 树立品牌是要勇于付出代价。没有坚定的信念,往往会为一些眼前的利益所动摇。现实利益与长远的目标较量,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完全归因于盛田的意志,索尼品牌挺过了在美国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1955索尼在美国起步时找不到经销商,终于有了一个对半导体收音机感兴趣的,并且定单为10万台半导体收音机,条件却是能够以经销商布罗瓦的名义销售,亦即索尼为这家美国公司做OEM,理由是"没人听说过索尼"。10万台是一笔大订单,价值超过了公司当时的总资本。对盛田来说,要紧的是让索尼的名字响彻全世界,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尚未立足,此时的妥协将会招致索尼最终的失败。可是那是索尼非常饥饿的年代,日本的董事会一致意见是盛田不能拒绝这笔订单。技术迷井深都饿怕了,禁不住这个巨大的诱惑,几次给盛田打电话,强调应该接受布罗瓦的条件。 盛田无法说服在日本的董事会和井深大,于是他决定行使自己的权力:拒绝这份订单。甚至威胁,如果董事会再行相逼,他就辞去董事职务。多岛气疯了,要跟盛田没完。因为鲜明的立场,这位元老于1959年出任索尼公司董事长。若干年后,盛田说:"拒绝10万台的订单是他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商业决策"。盛田的野心由此可见。他能把近在咫尺的利益看淡,而执着于树立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市场开拓没有着落,国内董事会又是异口同声,身在国外又不能与井深大建立默契,却敢于承担行使总裁否决权的责任。这是何等的勇敢! 为了树立索尼品牌,盛田肩负着很多。经销商折损自己所得,主动降价进一步以大折扣推销索尼收音机的活动,也使盛田震怒,不惜与他们断绝关系、回购商品甚至给出赔偿。盛田不会忘记第一次踏上美国时,看到的日本制造是些便宜货小东西的代名词。这一点对他的刺激太深刻了。盛田决定让索尼成为一个优质产品的制造商,以消除与日本制造相联系的耻辱。他自我意识到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盛田早就心中有数,必须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索尼美国。 盛田本质上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他知道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距离。要想使索尼公司融进美国文化,必须启用美国人领导索尼美国,这也就是索尼"全球经营本土化"政策的萌芽。他把美国总裁的位置虚位以待,决心寻找一个美国人担任索尼美国的总裁。终于,盛田看中了哈维沙因。 沙因的经商风格是十分美国化的,直率明了,而且硬碰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头犟驴,在关键问题上目光冷峻,脾气火暴,只要感觉受到阻碍或是看不到结果就要发火。沙因挫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的感情,也令日本人感到为难,心生恐惧。最后,迫于形势不得不换掉沙因。但盛田认为,沙因把美国管理的好多方面,诸如管理控制和报酬等引入了索尼文化;过程中,他帮助索尼美国从一个单一的配送中心,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美国分部;而且还使公司的业务增长了2倍。沙因的管理风格虽然与盛田格格不入,但却是盛田真实触摸、碰撞、吸收、消化美国文化的捷径。这种触摸在盛田时代一直就没有停止。 当然,盛田更明白,树立品牌不仅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还要有容忍克制的胸怀。要勇于接纳那些与自己的风格和传统不同的东西。在盛田长期主宰索尼的过程中,他一点没有让私欲膨胀到颠覆索尼公司精神的地步。他知道,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得住脚的,只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民用/专业视听产品、游戏产品、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之一。它在音乐、影视、计算机娱乐以及在线业务方面的成就也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个人宽带娱乐公司。公司在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结束的2005财年中的合并销售额达639亿美元。 在公司发展的60年时间里,作为一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全球化企业,索尼一直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全新的生活方式。公司最根本的经营理念是通过索尼的创新技术和优秀产品帮助人们实现享受更高品质的娱乐生活的梦想。目前,索尼公司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和工厂;集团70%的销售来自于日本以外的其他市场;全球超过70%的员工是非日本籍员工;数以亿计的索尼用户遍布世界各地。 以"全球化策略,本地化运营"的运营策略为目标,索尼在全球各地的市场都致力于本地化与全球化的融合与发展。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于1996年10月在北京设立,是索尼集团统一管理和协调索尼在华业务活动的全资子公司,旨在从事中国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投资,产品市场推广,顾客售后服务联络,并针对索尼在中国的各所属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及广泛的业务支持,推动索尼在中国市场业务的不断发展。 索尼集团做出承诺:把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索尼全球业务发展的成长引擎。截止到2005财年,索尼在中国的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员工人数达到约两万五千名。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集团总部资源优势,在中国强力打造适合本土发展需要的集商品计划、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运营平台,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在中国发展各项业务的同时,秉承以技术贡献社会的企业发展理念,索尼还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在教育、文化、艺术,环保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资金,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一年一度的“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 ”上,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以公益事业的突出表现荣膺本年度最慷慨的跨国公司殊荣。 “植根中国、长远发展”是索尼公司对中国的长久承诺和在华业务拓展的宗旨,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将继续为成为中国的优秀企业公民而努力,希望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长久的贡献。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投资?孙正义是什么人物? 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r r 孙正义是软件银行集团公司的创始人,现在是该公司的总裁兼董事长。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创立了一个无人相媲美的网络产业帝国。他的这个帝国并非是受其统治的帝国,而是一个由他支持扶助的高科技产业帝国,他不是在自己独自享受,而是为使更多的人掌握高科技信息,贡献出他的智慧与才能。r r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把孙正义先生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推崇至上。凡是与了解他的人,和他共事的人,都认为孙正义先生不愧此称号。r r 人们都说孙正义先生是个奇人,他是典型的东方男子,身高只有五呎,但确是一表人材。孙先生具有矮个伟人的特点,他本人的特有素质,非他人所有。孙先生有着美国人做生意的本能,有着日本人的冲劲和韩国人的抱根精神。孙先生的最大理想就是在电子的空间遨游。孙正义先生出生在日本,其祖藉是韩国。他从小就对美国的事情非常感兴趣。特别对日本当地的商人Den Fujita把卖当劳(McDonald)成功变成为一个老少都爱的连锁大餐馆的事迹非常崇拜。这位Fujita商人见到还是少年的孙正义时,鼓励他到美国去学习。1973年,孙先生16岁时,他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学习英文。他对美国那里的一切都非常好奇,感兴趣。他觉得美国所有的东西都大,而且是那么有次序。他认为美国是一个他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国家。1975年,孙先生转到社区大学上学,两年后就转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学习经济。在上学期间,他每天花五分钟时间,考虑新发明的事。在他19岁那年,他发明了一袖珍翻译器,于是他雇了一个教授制造出翻译器样机,然后申请了专利,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把翻译器卖给了Sharp公司。至今Sharp公司仍把翻译器的技术应用在其Wizard个人电子管理器中。r r 孙先生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曾勾画了40个公司的雏形,并设计了一个50年创建公司的计划,如何筹集资本,如何把发明创造传下去。虽然孙先生当时这么想,但他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干那一个行业。r r 孙先生1980年从柏克莱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日本,继续修改他的企业计划。不久,他就决定从事软件批发行业。23岁,他创立了软件银行公司。他公司的软件推销业绩,全日本第一。孙先生利用他的公司出了几本杂志,旨在教育客户买软件银行的产品。在1994年,他是软件银行公司上市,筹集到一亿四千万美元。从此,软银集团开始大步腾飞。r r 孙正义先生的经验理念和企业运作的魄力非常人所有。在1995年,他看准了网络产业,决定在此方面做巨大的投资。当时,他选中了雅虎公司,给雅虎公司第一笔投资就是二百万美元。不久,他和雅虎公司的创办人杨致远一起吃饭,表示要再投资给雅虎,要再投一亿多美元,换取雅虎公司33%的股份。杨致远先生听了孙先生的提议,认为孙正义先生是疯啦,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雅虎公司的未来如何,怎么敢给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公司这么多钱。可是孙先生在1996年3月真的投给雅虎公司一亿多美元,以后又陆续投入许多资金,一共是三亿五千五百万美元。雅虎公司有了资金,如虎添翼,一下成为世界头号网络公司。孙正义先生的软件银行集团公司是雅虎的最大股东,投下的资金已换来今天的收获,软银集团公司在所拥有的雅虎公司股份市值为八十四亿美元(1999年7月)。如果当初孙先生不是如此有魄力,敢投资的话,就不可能换来现在的硕果。r r 实达悲情退出PC业 美国计划开展换脸手术r r 迷幻彩妆一次身体历险 宇宙深处的秘密——星云r r ·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严格执行毒垃圾处理规则r ·盛大美国第二轮路演 融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r ·中国博客第一案终审落槌 服务商败诉r ·纽约证券交易所筹划设立北京办事处r ·自然界里的古怪生物集合r ·十大宇宙未解之迷全接触r ·英特尔7月将大规模裁员r ·诺基亚将停产CDMA手机r r 12:35 常小兵称从没打算卖网:传言均不可靠 08:23 诺基亚回应问题键盘事件:免费维修延长 12:35 惠普将回购80亿美元股票 股价应声上涨 15:14 王文京:国产软件发展不能只靠政府扶持 10:16 手机申诉连续5年居首位 12:05 黑客攻破法国总统候选人电脑盗敏感数据 09:32 戴尔笔记本显示屏出现故障遭投诉 11:52 摩托罗拉宣布将在全球裁员3500人 09:57 Windows攻击代码惊现 微软敦促使用补丁 09:29 美公司状告索尼微软任天堂手柄技术侵权r r 孙正义先生经营的风格和投资眼光更是别俱一格。孙先生做事干脆利落,一旦做了决定,立即去做。软件银行集团在购买Comdex和Ziff-Davis两公司后,经过得法的运作,很快就有了真正的盈收。eTrade公司总裁Cotsakos先生向软银集团求助四亿美元的投资,孙先生权衡之后,一个电话,就汇去了四亿美元,而且不加任何条件。后来,Cotsakos先生公司一再坚持下,孙先生才答应担任该公司的董事。这笔投资在一年后的回报为二十四亿美元。r r 孙先生理财和用钱都有独到之处。他真的是能挣钱,也会花钱。孙先生用很少的资金,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他用三十亿美元来购买美国的产业,这笔资金是他的资产的二倍,使他处于负债的境地,但他沉着运作资金,成功地购买了Comdex和Ziff-Davis两家公司。他的公司成功了,他自己也成了世界巨富,个人资产已达六十四亿美元。r r 孙正义先生最过人之处,是他的思维理念。他能从眼前的生意中,看到未来生意方向和发展前景。他看未来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一看就是上百年。现在他制定一个三百年企业计划。如此眼光,真是无人可比。孙先生的这个三百年计划,将使软银集团公司的网络产业帝国更加强大,更俱有实力。 有哪些科技新闻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经济,其实就是一个投资过度的问题。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不得不扩大出口消化我们的投资。为了消化存货和生产能力,政府祭出了房地产和汽车。汽车是个消费品。房地产则属性复杂,跟清代人买房置地没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政府鼓励民众个人投资来消化社会投资。既然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型产业,他的发展又带动了新一轮的产业投资。当这个发动机全速发展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都要被他消耗掉,社会成本大大增加;当这个发动机停止的时候,整个产业体系顿时停顿,经济风险大大提高。这是一个难题。更难的题在于换一个发动机。陈志武说,中国企业投资,是中国市场没有完善的企业信用,不信任其他企业,难以将自己的产业链外包。中国人投资,是中国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敢消费。掷地有声啊。我们谈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往往在于其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戴尔,就是根据用户定制电脑,突出的是个性化和成本、物流控制。沃尔玛就是便宜,GE则是产业加金融,双核发展。但是,现实是中国公司永远都有投资冲动,做大,不考虑投资回报和资本回报,资本消耗永远过多,资本永远不够。这一特征使银行的日子很好过(偷笑一下)。做多,对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梦魇。为什么房地产公司都要去建五星级酒店,都要去做商业地产,甚至亲自去办百货公司,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施工公司,自己的建材公司?更有甚者,还要去竞购电视台?(没有成功真是他的万幸。)有一点,是这些公司想到的,就是想给自己的公司多置办些固定资产----同样还是买田置地式的思维。这一点上,老潘想得最透彻,放弃这个思维,去忽悠别人这个梦想。这就是老潘的商业模式,一招鲜就够了。做大,也是对商业模式的巨大考验。万科为什么非要做一千亿销售额?为什么要从一个优秀的公司变成一个大公司?万科的快速扩张,正越来越多地陷入越来越多的漩涡。茅台为什么要扩大产量到2万吨?要知道,茅台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个稀缺性,供货越少,利润越高。因为,大量的茅台要被收藏起来。如果茅台像可口可乐一样卖,那他只能是可口可乐的价格,不会有可口可乐的市值。没有人拿可乐收藏,很多人收藏茅台。可乐喝完了不会有记忆,下一分钟还想再来一罐,茅台喝了呢保证你要美妙半天,几天内不会再主动喝它。不能否认茅台是家好公司,但如果我拥有茅台公司,我的办法是回购股票,保持品质,控制产量,减少资本支出。中国的企业总是想做大,中国平安想买外国公司,发了一个1600亿融资计划。中国的公司,消耗了投资者的资本,带来的是学费。美国的公司,消耗了投资者的资本,留下的是一场场的技术革命。这就是现实的差距。远离资本消耗型公司。外国人是用什么呢?华为否认在印通信设备暗藏间谍软件[印度禁止进口华为中兴电信设备 称含间谍装置][华为同意向印度政府公布网络系统源代码][评]滚动新闻:苏宁为子公司提供845亿元担保 完善地方布局15:05 福布斯 | 10大起死回生公司15:05 腾讯马化腾:电子商务与搜索将迎来起飞阶段14:57 TCL集团COO薄连明出任TCL多媒体执行董事14:40 微软称IE6像陈年牛奶 督促用户尽早放弃(图)14:06 微软称IE6像陈年牛奶 督促用户尽早放弃(图)14:06 三网融合广电展开保卫战 并网艰难资金缺口大14:16 Facebook鲜为人知26件事:缺钱时苹果救了它12:02 施密特:Chrome将成为PC和Mac之外第三种平台12:00 施密特:Chrome将成为PC和Mac之外第三种平台12:00 戴尔CEO:智能手机不会取代PC 大家各施其职11:28 戴尔CEO:智能手机不会取代PC 大家各施其职11:28 汉王书城二八分成模式仅拿二成 挑战中移动15:18 华友世纪宣布3445万元出售华谊兄弟音乐公司10:46 移动互联网硅谷视角:运营商控制模式已过时10:37 甲骨文CEO指Sun前CEO玩物丧志 后者暂不回应09:19 富士康称员工自杀与工作压力无直接联系 09:36 乔布斯将遗失的iPhone 40原型机称为失窃品08:27 乔布斯将遗失的iPhone 40原型机称为失窃品08:27 微软CFO称微软无宏大收购计划 坚持股票回购08:21 苏宁为子公司提供845亿元担保 完善地方布局15:05 ·世博首场主题论坛在宁波举行 李毅中称三网融合是重点 [马化腾:可用信息技术追赶发达国家 王建宙:物联网不是幻想]·阿里巴巴披露将回归A股市场 马云称管理层薪酬合理·去哪儿力推酒店搜索业务 CEO称明年或在海外上市·百度搜索页面叫卖水货iPad 年推广费266万·谷歌Nexus One网络直销失败 转而开拓线下渠道·微软CFO称微软无大型收购计划 坚持股票回购·富士康今年第九位员工坠亡 现场发现带血匕首·惠普问题笔记本维权团30%成员与惠普达成解决方案·中移动最快下月专项测试OPhone 入网门槛将提高独家·飞利浦启动我行动我绿动环保活动 趋势科技全面免费·天翼宽带带你玩转QQ 传S60 V5手机QQ内测:触屏更流畅 导读--15家欧洲通讯公司联合启动了eMobility移动与无线通讯技术平台,该平台的目的在于促进业内相关机构的合作。 实达悲情退出PC业 美国计划开展换脸手术 迷幻彩妆一次身体历险 宇宙深处的秘密——星云 ·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严格执行毒垃圾处理规则 ·盛大美国第二轮路演 融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中国博客第一案终审落槌 服务商败诉 ·纽约证券交易所筹划设立北京办事处 ·自然界里的古怪生物集合 ·十大宇宙未解之迷全接触 ·英特尔7月将大规模裁员 ·诺基亚将停产CDMA手机 12:35 常小兵称从没打算卖网:传言均不可靠 08:23 诺基亚回应问题键盘事件:免费维修延长 12:35 惠普将回购80亿美元股票 股价应声上涨 15:14 王文京:国产软件发展不能只靠政府扶持 10:16 手机申诉连续5年居首位 12:05 黑客攻破法国总统候选人电脑盗敏感数据 09:32 戴尔笔记本显示屏出现故障遭投诉 11:52 摩托罗拉宣布将在全球裁员3500人 09:57 Windows攻击代码惊现 微软敦促使用补丁 09:29 美公司状告索尼微软任天堂手柄技术侵权 天极网3月22日消息 据外电报道,15家欧洲通讯公司联合启动了eMobility移动与无线通讯技术平台,该平台的目的在于促进业内相关机构的合作,其中包括一些研究机构和主管机构如欧盟委员会。 该平台的目标是推动未来移动与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欧洲人民并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 eMobility管理委员会主席Magnus Madfors称:“移动和通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而且了带动了经济。欧洲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管理部门有适时的计划,欧盟市场的规模,相互一致的规章制度以及规模可观的产业与研发投资。” 他还称,启动eMobility技术平台的原因是为保持欧洲在2010到2020年的全球领先地位,在数码技术汇聚的今天,很有必要在整个欧洲范围开展无线服务和应用的同时,进行跨欧洲的系统研发。 共有15家通讯设备供应商、零配件制造商以及运营商参与这一平台,他们是阿尔卡特、德国电信、爱立信、法国电信、H3G、朗讯技术公司、摩托罗拉、诺基亚、菲利蒲、西门子、STMicroelectronics、 Thales、 TIM、 Telefónica Móviles 以及沃达丰等公司,还有一些知名的学术机构,他们将共同推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目前共有100多家机构认同这一计划,他们计划于4月5号于布鲁塞尔召开总动员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