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3224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66 USD   更新时间:2025-02-03 08:02:31

股市债市是两个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有联系和相互影响。股市的走向代表着经济增长和企业收益的变化,而债市则代表了利率的水平和政府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表现。一般来说,当经济形势良好时,股市表现会比债市更好,反之亦然。但是有时候股市债市的走向会出现异动,股市跌了,债市也跌了,背后有何原因呢?第二段:股市跌为什么债市也跌?首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心理的转变。在股市跌落时,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可能会加强,他们会开始逃离更加风险的股票市场,而将资金投入到更加安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例如国债、债券等,从而引起债市也跌落的情况。其次,另一个原因是政策利率的影响,当央行宣布加息时,这会增加债务负担和借贷成本,因此,债市收益水平会受到影响,产生价格下跌的情况。第三段:如何应对股市和债市的联动风险虽然股市和债市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但投资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这种联系所带来的风险。一种方法是分散投资,通过资产组合,将投资分散于股票和债券等不同的资产类别中,以降低风险。另外,投资者还可以选择低波动性的股票或低风险债券等,来降低资产的波动性和风险度。最后,及时的风险管理和资产调整也是非常必要的,保持理性和稳定的投资心态,可有效减轻市场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债市杠杆的含义今天我们来聊聊股市与债市有什么关系这个话题。债市与股市的关系一直呈反相关关系,当货币量化宽松时,社会资金量变大,融资变得容易,股票收益高于债券,因而债市大量资金涌进股市,股市开始走牛,债市走熊。同样,当股市泡沫化变得非常危险时,央行开始收紧银根,提高利率,融资成本变高,股市大量资金寻求避险,开始从股市流出,涌入债市,债市开始走牛,股市开始走熊。近十几年债市与股市一直表现出以下关系:1、当股市开始走牛时,债市牛市进入最后阶段,当大部分人都知道股市牛市来临时,债市开始走熊。2、当股市从牛市转为熊市时,债市跌最后一波,当大部分人都知道股市熊市来临时,债市开始走牛。债市与股市的这种关系,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决定的。经济进入复苏期后,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逐步升高,而贷款利率其实就是各行业平均利润率,所以银行利率停止下降,但此时银行利率还在最低点,社会流动性也充足,债市靠惯性进入牛市的最后一波。因为经济复苏,股市开始进入牛市。股市走牛一段时间后,因为资本的逐利性,大量投资者开始从债市撤退;债市经过长期上涨,其收益率也远远低于股票的分红率;利率的开始上涨导致债市基本面逆转。债市开始走熊,而股市继续走牛。随着经济由复苏进入繁荣,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到达高峰,股市进入牛市最后阶段,债市继续走熊。当经济由繁荣进入危机期,为了应对危机,国家还在不断收紧流动性,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开始下降,经济滞涨,股市和债市同时下跌。当经济由危机进入萧条期,国家开始逐步放松货币,但社会各行业平均利润率仍然在下滑,贷款需求下降,大量宽松出来的银行资金首先进入债市;经过漫长下跌,债市的收益率在历史高位,具有投资价值;当大部分人都知道熊市来后,资金开始从股市向债市转移,导致债市开始走牛。去年美国国债居然上涨了18%,5年期国债年收益率只有065%,主要就是因为美国经济去年在萧条期,今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股票就成为最好的投资标的。股市债市汇市下一步怎么走?资产应该如何配置 你知道债市杠杆的含义么。你知道债市杠杆的含义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么。下面由我为你分享债市杠杆的含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债市杠杆含义介绍  债市加杠杆≠股市加杠杆。1)以场内为主,透明度更高。债市加杠杆有两种方式:以现券作为质押物进行质押式回购融资再买入债券、通过设计优先/劣后的结构化产品,以前者为主。回购市场透明度较高,可通过回购余额等监测杠杆规模,杠杆倍数一般在2倍以内。2)投资者更为理性、成熟。债市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其中银行占主体地位,风险偏好较低且受到严格监管,股市的投资者则以散户为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投机性较强。3)债市波动性较股市小,抗跌性较强。债券有面利率和到期期限,其价格最终将回归面值,因而相对股票而言涨跌幅区间明显较小,且整体的波动性也低于股票,去杠杆的“抗跌性”更强。4)债市杠杆较低且有顶。当前债市整体杠杆112倍,交易所债市杠杆133倍,处历史合理水平,且质押回购加杠杆存理论上限,若质押率70%,杠杆上限即为33倍。  交易所回购资金供给和需求。1)主要参与者。融入资金的主要为保险、基金、券商自营,分别占比49%、20%和16%,融出资金的主要为自然人和一般法人,分别占比37%和32%。在交易所“借钱”的主要是机构,而“出钱”的主要是个人,与股市两融正好相反。2)回购资金供给。交易所债券总市值仅占股票965%,回购资金的供给主要是投资股市的剩余资金,受到股市交易热情、其他保证金流动性管理工具规模(如场内货基、券商保证金理财产品)等因素的影响,可分别通过证券交易结算资金、股市成交量、场内货基规模等来观察。3)回购资金需求。交易所回购需求主要来自债券加杠杆,可通过回购未到期余额来观察,需求理论上限应为整个市场标准券规模,中登149号文使可质押券折算的标准券规模骤降3500亿以上,虽公司债放量,但整体可质押券规模尚未达到14年11月水平。  资金价格背离主因:回购供给减少而非需求上升。股灾以后,交易所和银行间资金走势出现明显背离:R007基本在25%附近,而GC007先下后上,振幅达200BP。股灾后至8月中旬,交易结算资金逐渐回落但仍维持高位,同时股市交易低迷,资金大量淤积在回购市场,GC007从3%下行至12%左右;而从8月中旬至今,尽管股市交易热情仍无起色,但交易结算资金从3万亿降到2万亿,而场内货基规模大增约2500亿亦分流回购资金供给,导致GC007从低点不断攀升。而从需求来看,9月末交易所回购未到期余额较6月末上升仅上升843亿,回购未到期占整体标准券规模也与6月末持平。因此,回购供给的趋势性下降导致了交易所资金利率回升,而由于可质押券整体仍不高,公司债扩容而引起的回购需求上升并非主要原因。  交易所债市杠杆并未明显上升,去杠杆风险可控。9月末交易所债市整体杠杆133倍,从7月以来连续回升,但仍未达到135的历史平均水平。回购交易量在8月和9月有明显上升,但由于公司债发行提速(7月份以来月均净增1000亿以上)、国债大量转托管到交易所(9月交易所国债托管量增977亿),交易所整体债券托管量也出现了明显提升,稀释了杠杆的提升。从资金供需对比来看,股灾以来交易结算资金规模从超3万亿降至2万亿左右,但仍远高于不到1万亿的回购未到期余额,去杠杆风险可控,这也使得交易所资金利率在公司债明显扩容且加杠杆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得以维持相对低位。  公司债明显滞涨,风险已缓慢释放。受交易所资金利率提升影响,近期公司债明显滞涨,以5年AA公司债为例,其收益率基本与9月初持平,近期还呈现上升态势,而同期银行间5年期AA中票收益率下行约20BP。公司债风险正缓慢释放,而非市场所担心的快速去杠杆,公司债下跌后其与银行品种的利差有所缩小,风险有所降低。  资金面整体无忧,交易所资金面波动或增大。银行间与交易所对于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是连通的,交易所资金面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广义流动性水平(由经济基本面和央行货币政策决定)。历史上,银行间与交易所资金利率走势基本一致,只是交易所波动性更高。当前经济仍疲弱,通缩风险升温,央行降息空间打开,资金面宽松仍将延续。但交易所资金面波动或将增大:一方面,交易所资金面更易受股市影响,股市企稳向好将提升股票交易热情,分流回购资金供给,且股市持续向好,IPO重启的概率也将增大;另一方面,公司债发行规模持续高位将提升可质押券规模(离中登149号文之前规模缺口仅余1600亿左右),增大回购需求。 正文:  1 债市加杠杆≠股市加杠杆  11 加杠杆方式以场内为主,透明度更高  债市加杠杆以场内质押回购为主,结构化产品为辅,透明化程度相对股市较高。债市加杠杆主要有两种方式:以现券作为质押物进行质押式回购融资再买入债券、通过设计优先/劣后的结构化产品达到加杠杆的目的。其中质押式回购为主要方式,杠杆倍数一般在2倍以内(公募债基要求杠杆比例不超过14倍),质押回购市场又以银行间市场为主,受到央行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可通过观察回购余额等监测杠杆规模,透明度相对较高。  通过设计结构化产品进行加杠杆以券商资管、私募基金、公募基金专户等资管类机构为主体,通常引入银行理财资金作为优先级,自有资金或其他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作为劣后,通过这种方式,若优先/劣后=9:1,则杠杆可达10倍。若两种方式并用,总的杠杆倍数=(优先资金规模+劣后资金规模)×(1+回购比例)/ 劣后资金规模。  而股市加杠杆除了场内融资融券外,还包括大量的场外配资,包括理财配资、伞形信托、民间配资等,场外配资规模较大且较难监管,相对透明度较低。  12 投资者较股市更为理性、成熟  债市的投资者以机构为绝对主体,其中又以银行为主。银行的风险偏好较低,又受到央行和银监会的严格监管,且银行的债券投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流动性,盈利性并非其首要目的,不大可能出现为了追求盈利而疯狂加杠杆的现象。  股市的投资者则以散户为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投机性较强,疯狂加杠杆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从众、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心理造成的。目前A股个人持有的股票自由流通市值占比46%,成交量占比85%左右,机构投资者在成交量占比中仅占12%,且A股的投资者换手率远高于其他市场投资者。  13 债市波动性较股市小,下跌空间有限  债券有票面利率和到期期限,其价格最终将回归面值,因而相对股票而言涨跌幅区间明显较小,且整体的波动性也低于股票,即使下跌,也不太可能出现像股票那样大面积连续多日跌停的现象。  债市加杠杆后的“抗跌性”较股市强。假设现在债市平均收益率为5%,有一个5倍杠杆的债券产品,其优先级收益率为5%,若整体产品收益率为6%,则劣后收益率为10%,要使劣后收益为零,则整体产品的收益率需跌至4%,这相当于整体收益率降低2%,若债券组合久期为3,相当于整体债市收益率上行67BP,这对于债市来说已经算一个不小的调整幅度。  14 债市杠杆低于股市  债市主要采用质押回购的方式加杠杆,而质押回购融资受到券种、质押政策、质押比率等的限制,加杠杆的规模也因此受限。假设有10亿可质押券,其质押率为70%(信用债质押率一般在50%-90%),第一次可通过质押融资7亿,再买入进行第二次融资,可融49亿元,以此类推,理论上可融资23亿,杠杆为33倍,故通过信用债滚动放杠杆存在理论上的上限。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债市整体杠杆112倍,交易所债市杠杆133倍,也远低于股灾前A股杠杆率最高72倍的水平。  2 交易所回购资金供给和需求  21投资者结构:与银行间差异较大  股灾后资金回流债市,交易所回购利率降至低位,适逢公司债扩容,公司债质押回购加杠杆成为机构普遍运用的策略。  不同于银行间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以保险机构、基金公司、一般法人、券商自营等为主,上述主体在交易所债市投资规模占比接近75%,商业银行仅占4%。  从参与回购的主体来看,融入资金的主要为保险、基金、券商自营,分别占比49%、20%和16%,融出资金的主要为自然人和一般法人,分别占比37%和32%。  22供给:股市结余资金为主,受其他场内流动性管理工具冲击  交易所债券总市值仅占股票965%,回购资金的供给主要是投资股市的剩余资金,受到股市交易热情、其他保证金流动性管理工具规模(如场内货基、券商保证金理财产品)等因素的影响。股市剩余资金可通过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来观察,股市交易热情可观察股市成交量,至于替代回购的其他保证金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场内货币基金为主,可观察场内货基规模。  23需求:主要来自债券加杠杆,与可质押券规模和利用率有关  交易所回购需求主要来自债券加杠杆,可通过回购未到期余额(质押回购未到期余额无直接公开数据,可通过各品种回购交易量推算)来观察,需求理论上限应为整个市场标准券规模。  可质押券规模受公司债净增量和质押融资政策影响,14年底中登下发149号文,实行质押融资新政,AAA以下企业债不再新增入库,此举导致3500亿以上企业债失去质押资格,可质押券规模大大下降。(可质押券主要为国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公司债可通过公司债余额和相应标准券折扣率计算,国债和企业债因无法确知某只债券在交易所的托管量,可采用托管总量与国债标准券折扣率均值计算。)  3 交易所资金价格上升:回购供给减少  股灾以后,交易所和银行间资金走势出现明显背离:R007基本在25%附近,而GC007先下后上,振幅达200BP。股灾后至8月中旬,交易结算资金逐渐回落但仍维持高位,同时股市交易低迷,资金大量淤积在回购市场,GC007从3%下行至12%左右;而从8月中旬至今,尽管股市交易热情仍无起色,但交易结算资金从3万亿降到2万亿,而场内货基规模大增约2500亿亦分流回购资金供给,导致GC007从低点不断攀升。  而从需求来看,9月末交易所回购未到期余额较6月末上升仅上升843亿,回购未到期占整体标准券规模也与6月末持平。因此,回购供给的趋势性下降导致了交易所资金利率回升,而由于可质押券整体仍不高,公司债扩容而引起的回购需求上升并非主要原因。  4 交易所去杠杆风险可控  41 杠杆并未明显上升  9月末交易所债市整体杠杆交易所债券总托管量/(交易所债券总托管量-交易所质押回购未到期余额)为133倍,自7月以来连续回升,但仍未达到135的历史平均水平。回购交易量在8月和9月有明显上升,但由于公司债发行提速(7月份以来月均净增1000亿以上)、国债大量转托管到交易所(9月交易所国债托管量增977亿),交易所整体债券托管量也出现了明显提升,稀释了杠杆的提升。  42 资金仍可支撑,去杠杆风险可控  从资金供需对比来看,股灾以来交易结算资金规模从超3万亿降至2万亿左右,但仍远高于不到1万亿的回购未到期余额,去杠杆风险可控,这也使得交易所资金利率在公司债明显扩容且加杠杆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得以维持相对低位。  43 公司债滞涨,风险缓慢释放  受交易所资金利率提升影响,近期公司债明显滞涨,以5年期AA公司债为例,其收益率基本与9月初持平,近期还呈现上升态势,而同期银行间5年期AA中票收益率下行约20BP。公司债风险正缓慢释放,而非市场所担心的快速去杠杆,公司债下跌后其与银行品种的利差有所缩小,风险有所降低。  5 资金面整体无忧,交易所波动加大  51 货币宽松延续,资金面整体无忧  银行间与交易所对于除商业银行以外的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是连通的,交易所资金面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广义流动性水平(由经济基本面和央行货币政策决定)。历史上,银行间与交易所资金利率走势基本一致,只是交易所波动性更高。当前经济仍疲弱,通缩风险升温,央行降息空间打开,资金面宽松仍将延续。  52 交易所资金面波动或将加大 有什么和股市相反的债市不是很清楚,就股市而言震荡反复或回调的可能更大一些今天大盘高开12个点,指数震荡整理,最高上摸3411点,最低下探3362点,收在3387点,上涨了12个点,涨幅为036%,成交严重萎缩,个股涨多跌少。今天大盘震荡整理,超级资金少量流入,总量资金少量流出。指数全天震荡整理,午后有所走高,尾盘回落。成交又回到上海单边3000亿以下,这样的盘面很难越过重重阻力向上走的,虽然指数还在60天线之上,但是向上没有动能就会向下寻找平衡。排除消息面影响,短线大盘震荡反复或回调的可能更大一些。操作上严格控制仓位,短线加仓要谨慎。股市和债市为什么相反与股市相反的投资或领域有很多。股市是投资市场的一部分,主要关注股票价格的涨跌以及相关的经济动态。然而,与股市相反的投资或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债市与股市不同,债市主要关注债券市场的投资。债市关注的是债券的发行、交易、价格变动以及相关的利率风险。与股市的波动性相比,债市相对较为稳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货币市场基金相对于股市的高波动性,货币市场基金则是一种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它的投资目标主要是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如银行定期存款、短期债券等。由于投资的是短期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因此其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与股市投资有很大的不同。房地产投资主要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地段、房屋质量等因素。相比于股市的短期波动,房地产投资更注重长期的价值增长和稳定的租金收入。此外,房地产投资涉及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大,流动性较差。实体企业投资除了金融市场投资,实体企业投资也是与股市相反的一种投资方式。实体企业投资关注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这种投资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股价波动。实体企业投资需要对企业运营有深入的了解和判断,风险相对较高。总的来说,与股市相反的投资或领域有很多种,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无论是股市还是其他投资领域,都需要投资者具备充分的知识和判断力,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股债双杀是什么原因是:当股市行情好的时候,普遍是利率利息相对较低,放水的时候,债市的资金开始流入股市,所以股市行情好,债市行情差。除开放水的因素,股市本身行情够好能够吸引债市的资金投入,也是关键点之一。债市行情好,意味着借贷的收缩,企业无法获得更加方便的融资,不利于发展,经济下行,股市资金出逃,投入债市。当然也存在股债双杀的局面,例如最近疫情因素影响经济,加息肯定不行,但降息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导致股票下跌,债市也下跌。债券和股票同时下降情况多吗股债双杀是指股市和债市同时面临下跌压力的现象。这一现象通常在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或不确定性增加时出现。以下是详细解释:股债双杀的具体含义1 股市下跌:当股市遭遇不利影响,如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下滑、政策调整等,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股市前景持谨慎态度,资金流出增多。2 债市受挫:与此同时,债市也会受到冲击。由于股市和债市之间存在资金流动关联,当股市表现不佳时,部分投资者会转向债市寻求避险。但当债市本身面临不利因素,如利率上升或信用风险增加等,其吸引力也会下降,导致债市价格下跌。3 双杀现象的影响:股债双杀现象意味着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投资者信心受到较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动受到限制,市场融资难度增加,企业和政府可能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股债双杀出现的原因股债双杀通常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政策调整、市场情绪变化等因素有关。例如,利率的上升可能同时影响股市和债市,因为较高的利率增加了借贷成本,对企业盈利和市场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变化、风险偏好下降等也会导致资金流动变化,从而引发股债双杀现象。总之,股债双杀是股市和债市同时面临下跌压力的现象,与经济环境、政策调整和市场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对投资者和市场都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做出及时反应。我们都知道股市和债市是反相关关系,当股市行情好资金就会流入股市,那么债市就相对低迷,投资债券的收益将会下跌。反之股市下跌,资金为了避险就会纷纷投入比较稳定的债券市场,因此债券的收益率会有所上涨。股票和债券同时下降被称为“股债双杀”,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很少出现股债双杀的情况。截至2021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出现过4次股票和债券同时下跌的情形:第一次:2002年6月至2004年末,当时市场处于全面下跌的情形,没有投资机会。第二次:2008年4月至2008年8月,由于债市非理性下跌,加上当时大盘处于6000点,所以就加速跳水。第三次: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当时股市处于熊市,而债券利率高位震荡后开始下跌。第四次: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当时流动性紧缩,出现“钱荒”的局面。